她設立了一個“創新基金”,鼓勵員工提出新想法,無論資曆深淺,都可以申請經費試驗。又組織了“手藝傳承班”,請老員工帶新人。
慢慢地,團隊開始融合。年輕人為傳統技藝注入新意,老師傅用經驗幫年輕人少走彎路。
春天,工作室接到一個特彆的訂單——為市博物館的非遺展設計紙藝展陳。這是對“靜遠”品牌的一次重要認可。
布展期間,李靜注意到一個經常來看展的男孩,十歲左右,總是獨自一人。通過交談才知道,男孩叫小明,母親是清潔工,父親在外打工。
“我喜歡這些,”男孩指著紙藝展品,“它們像是活的一樣。”
李靜心中一動。她想起多年前,小遠也是這樣看著她的第一個紙藝作品。
周末,她在工作室開辦了免費的兒童紙藝班。第一個學生就是小明,後來陸續來了二十多個孩子,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
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給了設計師們很多啟發。小明設計的一個小恐龍,經過改良後,成了“重生·傳承”係列的暢銷品。
“這是你的版權費。”李靜把第一筆分成交給小明母親時,那個總是低著頭乾活的女人愣住了,隨即淚流滿麵。
這件事讓李靜開始思考企業的社會責任。她聯係了本地的特殊教育學校,為殘疾青年提供紙藝培訓;又與婦女發展基金會合作,幫助困境女性學習技能。
這些投入短期內看不到回報,但李靜堅持。趙曉梅說她“越來越像企業家了”,她笑著搖頭:
“我隻是在做該做的事。”
夏天,“靜遠”迎來了三周年慶。李靜在新建的展示廳裡舉辦了一個特彆展覽,不僅展出作品,還展示了工作室的成長曆程:從第一輛破三輪車照片,到第一個簡陋的筆筒,再到現在的國際訂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參觀者中,有她最早的客戶,有幫助過她的鄰居,有曾經的同事,還有媒體的朋友。王奶奶拉著她的手:
“閨女,你讓我們這些老家夥都覺得臉上有光。”
最讓李靜意外的是,張濤也來了。他送上一幅字:“靜水流深”。
“當年在校門口遇見你,我就知道你不一般。”他說,“但沒想到,你能走這麼遠。”
慶典的高潮,是小遠宣布的一個消息:他和同學開發的“靜遠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通過ar技術,用戶可以用手機掃描產品,看到製作過程、設計理念,甚至與設計師互動。
“媽,”小遠在台上說,“你讓紙藝獲得了新生,我要讓更多人看見這種美。”
台下,李靜悄悄擦去眼角的淚水。她想起三年前,那個在家長會上不敢說出自己職業的她;想起兩年前,那個第一次擺攤緊張得手抖的她;想起一年前,那個站在國際論壇上磕磕絆絆說英語的她。
如今,她依然會清晨起床,依然會親手觸摸每一批原材料,依然會在每個產品上留下那個小小的“人”字簽名。但她的世界,已經從那個小小的三輪車鬥,擴展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展覽結束後的深夜,她獨自留在展示廳。月光透過天窗灑下來,照在那些紙藝作品上,泛著柔和的光。
她從口袋裡掏出三年前買的那本《西方經濟學原理》,書頁已經翻得發軟。在扉頁上,她輕輕寫下一行字:
“價值,在於創造;尊嚴,在於堅持。”
窗外,城市的燈火依舊。但有一盞,特彆明亮——那是“靜遠”工作室的燈光,也是她心中的光。
這條路還很長,但她知道,隻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得更遠。就像那些經過她手的紙板,看似平凡,卻能化身萬千美好。
明天,還有新的挑戰,新的可能。而她,已經準備好了。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