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箱上的簽名十)
深秋的雨絲斜織,將“靜遠紙藝”新落成的三層小樓籠罩在朦朧水汽中。這棟由舊廠房改造的建築,外牆保留著粗糲的磚石質感,巨大的落地窗後卻陳列著精致的紙藝作品,像是一首工業與詩意交織的協奏曲。
李靜站在頂樓辦公室的窗前,望著樓下院子裡那輛退役的三輪車——它被精心保存下來,車鬥裡種滿了波斯菊,在雨中搖曳生姿。今天是她四十五歲生日,也是“靜遠”品牌旗艦店開業的日子。
“媽,客人都到齊了。”小遠推門進來。大學剛畢業的他選擇回到工作室,負責數字創意部。今天他係著一條紙纖維織成的領帶,是工作室的最新研發成果。
開業典禮簡單卻溫馨。到場的除了商業夥伴,更多的是這些年來與“靜遠”結緣的普通人:王奶奶帶著重孫子來了,趙曉梅挽著丈夫的胳膊,陳師傅特意穿上嶄新的中山裝,就連廢品站老板娘也送來花籃。
剪彩時,李靜的手微微發抖。紅色綢帶落下那一刻,她想起四年前那個在廢品站賣紙板的清晨。
典禮結束後,一場特彆的研討會在旗艦店的體驗區舉行。主題是“傳統手藝的現代化轉型”,參會者除了業內人士,還有十幾個來自山區的手工藝人——這是“靜遠”與鄉村振興基金會合作的項目。
“我們寨子的藤編手藝,年輕人都不願意學了。”一位苗族老人展示著精美的藤籃,語氣落寞。
李靜拿起一個藤籃,仔細端詳紋樣:“如果把這些傳統紋樣用在紙藝設計上呢?”
這個提議打開了新思路。設計師們立即動手,將藤編紋樣數字化,用激光雕刻在特製的紙板上。當第一個融合苗繡紋樣的紙藝燈罩亮起時,在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太美了!”苗族老人激動得聲音發顫,“沒想到我們的老花樣,還能這樣活起來。”
這次即興創作催生了“靜遠”的新項目——“手藝共生計劃”。工作室免費為傳統手藝人提供設計支持和銷售渠道,讓瀕臨失傳的手藝以新的形式延續。
項目啟動一個月後,李靜收到一個特殊的包裹。打開層層包裝,裡麵是一本手工裝訂的圖冊,收錄了上百種瀕臨失傳的民間紋樣。附信寫道:“這是我父親畢生收集的,交給你們,我放心。”
隨圖冊寄來的,還有一麵繡著“靜遠”二字的苗繡。
就在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考驗降臨了。
連續暴雨導致河水倒灌,工作室一樓的原材料倉庫被淹。等員工趕到時,價值數十萬的進口特種紙板全部泡毀。
保險理賠需要時間,而三個國際訂單的交貨期迫在眉睫。
“要不,跟客戶商量延期?”小雨憂心忡忡。
李靜望著滿倉庫的報廢紙板,突然蹲下身,撈起一張泡水的紙板。紙板邊緣,被水浸染出的紋路意外地美麗,像一幅抽象的水墨畫。
“也許,”她輕聲說,“這不是災難,是饋贈。”
她立即召集設計團隊,研究如何利用這些“廢品”。經過反複試驗,他們開發出新的工藝——利用水漬形成的天然紋路,製作獨一無二的“水墨係列”。
當樣品寄給客戶後,對方不僅沒有追究延期,反而追加了訂單。
“這才是真正的環保設計!”史密斯在郵件中寫道,“接納意外,化缺陷為美。”
這場風波讓“靜遠”因禍得福。但李靜想得更遠:如果自然災害成為常態,小微企業該如何提高抗風險能力?
她聯絡了本地的幾個手工作坊,提議建立“互助聯盟”——成員間共享倉儲、互通有無,一家有難,八方支援。
倡議一出,響應者眾。做木藝的、玩陶藝的、搞布藝的,十幾個小工作室加入進來。聯盟第一次會議上,李靜被推選為輪值主席。
“沒想到,我這個撿紙板的,也有今天。”會後,她對趙曉梅感慨。
“你早就不是撿紙板的了。”趙曉梅認真地說,“你是點燈人。”
深冬,旗艦店迎來一位特彆的訪客——李曉慧帶著女兒從福建來了。十六年過去,她已在縣城開了三家連鎖超市。
“陳大哥的事,我一直記著。”李曉慧紅著眼眶,“看到你現在這樣,他一定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