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船
第一章:泥潭
清晨五點,天光未亮,李家窪還沉在濃稠的夜色裡。隻有幾聲零落的犬吠,劃破黎明前的寂靜。
李文才主任已經坐在了書桌前,老舊的台燈撐開一圈昏黃的光暈。他麵前攤開的不是物理課本,也不是教學計劃,而是一摞厚厚的、印著紅色抬頭的文件——《關於迎接省級“素質教育示範校”中期評估的準備工作方案》。
他揉了揉發澀的雙眼,拿起筆,在“特色亮點”一欄停頓了很久。特色?亮點?李家窪中學最大的特色就是窮,亮點就是孩子們眼裡還沒完全熄滅的光。可這不能寫。他歎了口氣,開始絞儘腦汁地編織詞句:“構建‘鄉土科技’雙軌育人新模式”,“打造沉浸式農耕實踐課堂”……寫到最後,他自己都覺得臉上發燙。
手機嗡嗡震動,是副校長在群裡全體成員:“各位主任,今日教育局安全科突擊檢查消防台賬,請德育處、總務處、教務處協同,務必於上午十點前,將過去三年的消防演練記錄、設備維護清單補充完備,放在小會議室備查。”
李文才看著這條信息,一股無力感從心底漫上來。過去三年的記錄?學校那幾瓶過期滅火器,還是他去年再三打報告才換新的。他認命地站起身,從文件櫃深處翻出幾本幾乎空白的記錄本,開始和幾位乾事一起,“創造”曆史。
“李主任,2019年11月的演練照片找不到了,用2020年3月的行嗎?反正背景都是操場,看不出來。”
“日期記得改一下,演練總結的措辭換一換,彆跟去年的雷同了。”
辦公室裡,鍵盤敲擊聲、打印機吞吐聲、低聲討論聲交織成一片忙碌而虛假的交響。李文才看著手下幾個年輕教師,他們本該在備課,在琢磨怎麼把牛頓定律講得生動有趣,此刻卻都在這裡,為了應付一場心照不宣的檢查,集體製造著精美的廢紙。
這就是李家窪中學教導主任李文才的日常。四十一歲,年富力強,卻感覺自己像一頭被無形繩索捆住的困獸,在形式主義的泥潭裡越陷越深。
第二章:初心
李文才是土生土長的李家窪人。當年,他是村裡飛出的金鳳凰,是唯一一個考上省城師範大學物理係的高材生。畢業時,他不是沒有機會留在城裡,但看著老家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他背著鋪蓋卷回來了。
他還記得第一次站在講台上的情景。破舊的教室,坑窪的黑板,但台下幾十雙眼睛亮晶晶的,像夏夜的星星。他講牛頓,講愛因斯坦,講宇宙的浩瀚和物理的奇妙。孩子們聽得入了迷,下課了還圍著他問個不停。那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因為教學成績突出,為人踏實肯乾,五年前,老校長力排眾議,提拔他當了教導主任。老校長拍著他的肩膀:“文才啊,學校不光要會教書的人,也得需要會管理的人。你上去了,能替老師們多擋掉一些雜事,讓他們安心教學。”
他當時滿懷壯誌,以為找到了一個更大的講台。可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教導主任的辦公室,成了“材料重災區”。黨建工作、師德師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雙減落實、五項管理……每一項工作,最終都落腳在“計劃總結過程性材料簡報美篇迎檢台賬”這條流水線上。會議一個接一個,通知一條接一條,表格一張接一張。
他的物理課,從一周六個節,被壓縮到了四個節。即使這僅有的四節課,也常常被打斷。有時是臨時通知開會,有時是緊急要報數據,有時是接待突然到訪的領導。他備課的時間被擠壓到了深夜,批改作業也隻能見縫插針。
最讓他心痛的是,他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以前,下課了孩子們會追到辦公室問他問題,現在,他要麼不在辦公室,要麼在辦公室裡埋頭寫材料,眉頭緊鎖,孩子們都不敢輕易打擾。
第三章:荒誕劇
“素質教育示範校”評估的日子終於到了。
學校提前一周進入“戰時狀態”。衛生打掃得一塵不染,連廁所的瓷磚縫都用牙刷刷過了。牆上貼滿了各種口號、標語、活動剪影。學生們被反複訓練,見到領導要行鞠躬禮,問“老師好”,被問到學校特色課程時要流利背誦標準答案。
為了體現“農耕實踐”,學校臨時開辟了一塊荒地,讓學生們象征性地種了點青菜苗。為了展示“科技創新”,把塵封多年的物理實驗室打開,擺出幾個最基礎的電路實驗裝置,專供領導參觀。
評估團來的那天,校園裡洋溢著一種虛假的繁榮。領導們麵帶微笑,在校長和李文才等人的陪同下,沿著精心設計的路線參觀。在“農耕實踐基地”,領導對長勢喜人的菜苗點頭稱讚;在物理實驗室,領導看著學生操作簡單的串聯電路,勉勵了幾句“培養科學精神”。
彙報會上,李文才念著那份他熬了幾個夜、修改了無數遍的彙報材料,語言華麗,數據詳實,案例生動。他聽到自己平靜的聲音在會議室裡回蕩,感覺自己像個演員,在演一出早已寫好劇本的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領導們很滿意,給予了高度評價,說李家窪中學在艱苦的條件下,將素質教育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亮點紛呈”。
送走評估團,校園瞬間恢複了原樣。學生們鬆了口氣,老師們疲憊地回到辦公室。那塊“農耕實踐基地”很快就被遺忘,菜苗沒幾天就蔫了。實驗室重新落鎖。
李文才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裡,看著窗外。夕陽西下,給破敗的校園鍍上了一層不真實的金色。他贏了,學校拿到了“示範校”的牌子,校長在總結會上點名表揚了他。可他卻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空虛和挫敗。他贏了這場檢查,卻好像輸掉了什麼東西,某種非常寶貴的東西。
第四章:最後一根稻草
“示範校”的牌子還沒捂熱,新的任務又來了。
“消防安全百日攻堅”行動,“預防校園欺淩”專項督導,“雙減工作回頭看”交叉檢查……一項接著一項,永無止境。
這天,教育局下發通知,要求各校上報“課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和成果彙編,限期三天。
李文才召集物理教研組的老師開會。年輕的王老師快人快語:“李主任,我們物理課,講的是客觀規律,是公式定理,這‘思政’怎麼融?難道講牛頓定律的時候,還要先講一遍牛頓是英國人,我們要有民族自信,要超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