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小鳥一樣?”
“像小鳥一樣。”
這段簡單的對話讓王媚突然淚盈於睫。在哪裡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陪伴孩子成長,見證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晚,把孩子哄睡後,顧澤和王媚進行了一次長談。
“張曉的提議也許值得考慮,”顧澤說,“我們可以創辦一個平台,幫助像我們這樣的跨文化家庭更好地融合中西教育優勢。”
王媚眼睛一亮:“對啊,我們親身經曆過這兩種文化的碰撞,知道其中的挑戰和機遇。這比單純選擇一邊更有意義。”
他們越聊越興奮,直到淩晨兩點還在勾勒創業藍圖。這不是簡單的妥協,而是創造第三條道路的嘗試——既保留中國的文化根基,又吸收西方的創新教育理念。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們開始認真籌備這個名為“橋”的教育項目。顧澤繼續在公司工作以維持家庭收入,王媚則辭去了遠程工作,全身心投入創業。他們用積蓄租下了一間小辦公室,聘請了兩位有教育背景的年輕人。
創業維艱。王媚常常需要在北京、上海、深圳之間奔波,參加各種教育展會和投資會議。顧澤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疲於奔命,有時不得不帶著飛飛去公司加班。
一個周五的晚上,顧澤哄睡飛飛後,獨自在陽台上沉思。手機亮起,是王媚從上海發來的消息:“融資談判不順利,可能又要推遲回家。”
顧澤回複:“沒關係,飛飛很好,專心工作。”
他放下手機,望著北京霧蒙蒙的夜空。這種角色互換的生活讓他們都感到了壓力,但同時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轉機出現在一個意外的場合。飛飛的幼兒園舉辦文化節,王媚展示的“橋”項目初步構想引起了另一位家長的注意。這位家長恰好是知名投資公司的合夥人,對跨文化教育領域很感興趣。
“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海歸家庭麵臨你們這樣的困境,”他在後續的會麵中說,“你們的解決方案很有市場潛力。”
獲得首輪投資後,“橋”項目正式啟動。他們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個實驗性的親子空間,既提供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也引進西方的項目式學習方法。令他們驚喜的是,不僅海歸家庭,很多本土家庭也對這個融合教育模式表現出濃厚興趣。
飛飛成為了項目的第一個“學生”。他在這個空間裡學習書法,也參與科學實驗;背誦古詩,也玩編程玩具。看著他快樂成長的樣子,顧澤和王媚終於感到他們找到了平衡點。
項目啟動半年後,王媚發現自己再次懷孕。這一次,他們沒有太多的猶豫和不安。
“這個孩子會出生在一個真正跨文化的家庭裡,”顧澤撫摸著王媚微微隆起的小腹說,“有中國的根,也有世界的視野。”
王媚微笑著握住他的手:“就像我們的‘橋’,連接兩種文化,創造新的可能。”
飛飛四歲生日那天,他們在“橋”親子空間舉辦了慶祝會。來自不同國家背景的孩子們一起做手工、唱中文和英文歌曲。顧澤父母也來了,看著孫子用流利的中文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傳統節日,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我們做到了,”王媚輕聲對顧澤說,“不是選擇一邊,而是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顧澤點點頭,目光追隨著在孩子們中間穿梭的小飛。他們的兒子已經不再是需要他們為他選擇道路的幼兒,而是一個自信地遊走於兩種文化之間的小小使者。
傍晚,客人們陸續離開,飛飛在活動區的地毯上睡著了,手裡還緊緊抓著一個用中英文寫著“和平”的地球儀。
顧澤輕輕抱起兒子,王媚收拾著殘局。夕陽透過玻璃窗,為整個空間鍍上一層金色。
“下周我要去美國出差,”顧澤突然說,“矽穀有個教育科技峰會,他們邀請我去分享‘橋’的經驗。”
王媚愣了一下,隨即笑了:“真有意思,現在我們回美國倒成了出差。”
“你會和我一起去嗎?帶上飛飛。”
王媚思考片刻,搖搖頭:“這次不了,我孕檢情況不太穩定,醫生建議不要長途飛行。而且飛飛幼兒園有重要活動,他期待了好久。”
顧澤點點頭,這個決定如此自然,不再有過去的糾結和矛盾。
一個月後,顧澤獨自踏上了赴美的航班。飛機起飛時,他望著腳下漸漸遠去的北京城,心中出奇地平靜。他知道,這次旅行不是逃離,也不是回歸,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連接——將他們在國內創造的寶貴經驗,帶回那片曾經生活過的土地。
在舊金山機場轉機時,他買了一盒巧克力,是王媚最喜歡的口味。無論走得多遠,總有一條無形的線,牽著他回到家人身邊。
歸途何處?答案已然清晰:它不是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是心之所向,是愛所在之處。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他們終於明白,真正的家園可以是多元的、流動的、跨越太平洋的。
飛機穿過雲層,向著矽穀飛去。顧澤打開電腦,開始修改他的演講ppt。在第一頁上,他加了一行字:“教育不是選擇一種文化否定另一種,而是在多元中尋找和諧,在差異中創造美。”
窗外,太平洋在陽光下閃爍著萬點金光,像一座巨大的橋梁,連接著兩岸的土地和生活。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