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途何處(十九)(726)_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_线上阅读小说网 

歸途何處(十九)(726)(1 / 2)

歸途何處十九)

顧橋的女兒顧念出生在西湖的晨霧中,她的第一聲啼哭與南屏晚鐘的晨鐘同時響起。飛飛抱著這個小小的生命,恍惚間仿佛看到了四十年前父親顧澤抱著剛回國的自己。時光如橋,連接著血脈中無聲的傳承。

“她的眼睛像極了小時候的雲雲。”王媚輕聲說,蒼老的手指輕撫曾孫女的臉頰。

這個在五代同堂的期盼中降臨的女孩,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一個現實與數字交融的世界。顧橋為女兒設計的智能育兒係統,能夠根據她的情緒自動播放曾祖母哼唱的杭州童謠,或是祖父飛飛錄製的雙語故事。

“我們是不是給了她太多選擇?”林曉有些擔憂地看著嬰兒床上方變幻的全息投影。

顧橋握住妻子的手:“我們的父輩給我們文化選擇,我們給念兒的是文化自由。”

然而,這種“自由”很快顯現出它複雜的一麵。顧念三歲時,已經能在漢語、英語和簡單的編程語言間自如切換,但她卻很難理解為什麼太爺爺顧澤堅持要親手泡茶,而不是使用智能茶藝機。

“機器泡的更好呀。”小姑娘眨著大眼睛,不理解為什麼大人們要花時間做“低效”的事。

這句話讓全家陷入了沉思。當晚的家庭會議上,最年輕的顧念第一次參加了討論——通過她專屬的兒童交互界麵。

“效率不是唯一的價值,”顧澤耐心地解釋,雖然知道三歲的曾孫女可能聽不懂,“就像斷橋,它存在的意義不隻是讓人過河。”

顧念似懂非懂,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她開始觀察太爺爺泡茶的每一個動作,並用她的兒童畫板記錄下來。令人驚訝的是,她畫的不是茶具,而是茶水倒入杯中時蕩漾的波紋。

“這是時間的形狀。”小姑娘這樣解釋她的畫。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雲雲。已經退休的她重新拿起畫筆,創作了一係列名為《數字時代的觸覺》的作品,探討在虛擬世界中如何保存真實的觸感體驗。

“念兒提醒了我們,”雲雲在畫展前言中寫道,“科技可以擴展感知,但不能代替觸摸真實時的心跳。”

飛飛的“未來智慧實驗室”此時已發展成為跨世代創新平台。最受歡迎的項目是“記憶編織者”——利用腦機接口技術,幫助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重建記憶網絡。這個項目的靈感,正是來自顧澤晚年與記憶衰退的鬥爭。

“科技的最高使命,”飛飛在ted演講中說,“是守護那些讓我們成為人的東西。”

顧念六歲上學時,教育環境已與父輩截然不同。她的課堂同時存在於實體教室和元宇宙空間,同學來自世界各地,學習內容由ai根據每個孩子的特質動態生成。

但這種高度個性化的教育也帶來了新問題。一天,顧念困惑地問:“為什麼我的中國曆史課和日本同學學的不一樣?”

這個問題讓顧橋意識到,在算法定製的信息繭房中成長的一代,可能比任何前代人都更需要理解多元視角的能力。

他立即調整了“文化dna”係統,加入了“跨視角學習”模塊,確保每個孩子在接受個性化教育的同時,也能理解不同文化對同一曆史事件的不同敘述。

“這不是妥協,”顧橋在係統更新說明中寫道,“而是幫助下一代在數字時代建立更加包容的認知框架。”

這個改進獲得了教育界的廣泛好評,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全球數字教育標準。

與此同時,顧澤的健康狀況開始下滑。醫生建議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讓老人“親臨”他無法再到達的地方。但顧澤拒絕了:“真實的記憶,值得真實的告彆。”

這句話成了家族的信條。在顧澤最後的日子裡,全家人輪流陪在他身邊,講述那些跨越三代人的故事。最令人動容的是,顧念用她剛學會的文字,為太爺爺寫了一首小詩:

“橋老了但過橋的人還記得風的聲音”

顧澤離世後,按照他的遺願,骨灰撒入了西湖。葬禮上,飛飛沒有致辭,而是播放了父親晚年錄製的口述曆史。顧澤蒼老而平靜的聲音在湖麵上回蕩:

“我這一生,從戰亂到和平,從封閉到開放,見證了太多的變化。但有些東西從未改變——對家的眷戀,對根的守護,對橋的信念...”

這段話後來被顧念做成了她的第一個全息藝術項目。她采集了西湖的水波、斷橋的石紋、家族的老照片,編織成一個名為《永恒的橋》的沉浸式體驗。


最新小说: 重生明末再造華夏 終墜 高武:我以凡軀,叩開神門 與絕色姐姐合租,美女愛上我 漁獵東北:從街溜子到山海王 抗日:我是狙擊手 本心之源 女帝教我當大師,開局全款買凶宅 夜王與白姬之詩 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