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讓太爺爺的橋永遠存在。”六歲的小姑娘這樣解釋她的創作。
這個項目意外地獲得了國際數字藝術大獎,讓顧念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但更珍貴的是,她讓全家人看到了傳承的新可能——不是簡單的模仿重複,而是每個時代用自己的語言重述永恒的價值。
飛飛在女兒身上看到了家族的未來。他開始將實驗室的重心轉向“跨世代對話”,開發能夠促進不同年代人相互理解的技術工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們從念兒身上學到,”飛飛在新書《數字原住民的古老智慧》中寫道,“最先進的科技,應該用來守護最傳統的人性價值。”
雲雲雖然已經滿頭銀發,卻成了小曾孫女最忠實的創作夥伴。一老一少合作的作品《時間之橋》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引起轟動。作品由兩部分組成:雲雲手繪的家族記憶長卷,和顧念用ai生成的未來想象圖景。
“傳統與創新,”展覽策展人評價道,“在這件作品中不是對立,而是對話。”
王媚雖然行動不便,卻成了家族故事的“活字典”。她每天用智能錄音設備記錄下自己的回憶,這些錄音後來被顧念轉化為交互式故事地圖。
“奶奶的聲音,”顧念在項目說明中寫道,“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特殊橋梁。”
顧橋看著女兒在數字與現實間自由成長,常常想起自己年輕時對“文化認同”的掙紮。如今,在女兒這一代身上,他看到了更加從容的姿態。
“念兒這一代,”他對林曉說,“可能不再需要‘認同’這個概念。她們天生就屬於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
林曉卻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她們麵臨的是新的挑戰——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這句話在顧念八歲時得到了印證。小姑娘開始表現出對“真實”的執著——她拒絕使用濾鏡修飾照片,堅持要親手種植一株西湖蓮花,甚至要求學習最傳統的毛筆書法。
“我想知道,”顧念在家族博客中寫道,“在到處都是屏幕的世界裡,碰到真實的東西是什麼感覺。”
這個樸素的問題,啟發飛飛開始了人生最後一個大項目——“真實感博物館”。這個坐落在西湖邊的特殊博物館,不收藏文物,而是通過科技手段幫助參觀者重新發現真實世界的美感。
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區,是顧念設計的“觸摸時間”——參觀者可以親手觸摸不同年代的物品,感受時光在物質上留下的痕跡。
“太爺爺說,”顧念在導覽音頻中錄製了自己的聲音,“真實的東西會呼吸。”
顧念十歲生日那天,全家在斷橋上舉辦了一場特彆的慶祝會。飛飛展示了“真實感博物館”的擴建計劃,雲雲播放了與顧念合作的新作品,顧橋和林曉則分享了女兒這些年的成長點滴。
最令人驚喜的禮物來自顧念自己。她用三年時間秘密開發了一個名為“心靈之橋”的ai係統,能夠識彆並翻譯不同家族成員的情感表達方式。
“這樣,”小姑娘在演示時說,“太爺爺的傳統智慧、爺爺的跨文化經驗、爸爸的科技思考,還有我的數字原生感受,就都能互相理解了。”
飛飛看著孫女,眼中泛起淚光。他想起父親顧澤生前最後的話:“橋會一直建下去,隻要血脈不斷,智慧不息。”
夜幕降臨,西湖的燈光次第亮起,與“心靈之橋”係統中的光點交相輝映。五代人的故事,在這座永恒的橋上繼續流淌。
顧念牽著飛飛的手,輕聲說:“爺爺,我覺得歸途就是心的方向。隻要心裡有家,到哪裡都是歸途。”
飛飛點點頭,望向遠處的雷峰塔。塔影倒映在水中,隨著波紋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永遠不會結束的故事。
是啊,歸途何處?答案就在每一次用心的連接裡,在每一代人的創造中,在愛延續的每一個時空。隻要這種創造不息,歸途就永遠充滿光明。
而這座始於百年前的橋,正在新一代人手中,延伸向星空般璀璨的未來。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