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溫六)
周三的合唱排練成了林秀芬生活中一枚嶄新的坐標。
她不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身體裡的某個部分已經記住了這個節奏。提前準備好要穿的衣物,把歌譜仔細地夾進文件夾,出門前甚至會對著鏡子理一理鬢角的頭發。這些細微的準備,讓這一天顯得與其他日子有些不同。
活動室裡依舊熱鬨。女高聲部總是最活躍,幾個老姐妹湊在一起,嗓門洪亮,笑聲不斷;男聲部人少,但氣勢不輸,一位退休的中學語文老師是核心,總愛糾正大家的吐字歸音。林秀芬所在的女低聲部,多是些性格溫和、不太張揚的人,她坐在其中,感到一種舒適的安然。
指揮劉老師是個有耐心的人,一遍遍帶著大家磨合。“女低音的同誌們,這裡是‘底蘊’,是‘根基’,聲音要沉下去,托住她們……”他用手勢比劃著,目光掃過林秀芬這邊時,會微微點頭。
她努力按照要求,調整呼吸,尋找那種“沉下去”的感覺。當她的聲音與其他幾位女低音融合在一起,共同支撐起整首歌曲的和聲時,一種奇妙的踏實感從胸腔升起。這不再是獨唱,她的悲傷、她的孤寂,在這集體的聲音裡被稀釋、被承載,甚至轉化成了某種低沉而堅韌的力量。
排練休息時,話題不再局限於唱歌。
“秀芬,你之前是在紅星小學教書吧?我孫子以前就在那兒念書!”
“林老師,你家陽台那盆茉莉養得真好,怎麼養的?傳授點經驗。”
“下周社區組織去郊野公園徒步,你去不去?”
她漸漸能接上這些話,偶爾也會主動問一句“你那個腰疼的膏藥管用嗎?”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就像藤蔓,悄無聲息地生長,纏繞,在她原本封閉的世界裡,探進了些許生機。
一天排練結束,外麵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林秀芬沒帶傘,正站在活動室門口猶豫,張姨和另外兩個相熟的隊員走了過來。
“沒帶傘吧?走,跟我們擠擠,先送你到樓下。”
一把不大的雨傘,撐開了四個人的天空。肩膀挨著肩膀,腳步放慢,小心地避開地上的水窪。雨水敲打著傘麵,發出清脆的聲響,掩蓋了短暫的沉默,卻並不讓人覺得尷尬。送到單元門口,張姨的衣服濕了一半肩頭。
“快上去吧,彆淋著了。”
“謝謝張姐……”
“謝啥,下周三見!”
看著她們三人擠在一把傘下繼續前行的背影,林秀芬站在樓道裡,許久沒有動。傘沿滴下的雨水在她腳邊彙成一小攤。那種被照顧、被記掛的感覺,像這微涼的雨夜裡一點不合時宜的暖意,熨帖著她心裡某個長久以來皺巴巴的角落。
她回到家,沒有立刻開燈。窗外雨聲綿密,屋裡卻不再像以前那樣,空寂得讓人心慌。她仿佛還能聽到剛才和聲的餘韻在耳邊回響,還能感覺到那把傘下擁擠卻溫暖的溫度。
她走到書桌前,這一次,她主動翻開了那個棕色的小筆記本。目光掠過那些熟悉的字句,心口依然會悶痛,但不再有那種被瞬間掏空的虛脫。她用手指輕輕撫過“下輩子,換我照顧你細致點”那一行,低聲呢喃,像在對話,又像在告訴自己:
“建國,我今天……唱得比上次好了點。有人……一起撐傘回來的。”
她沒有寫下什麼。有些改變,無聲無息,卻已刻進了生命的肌理。
她打開手機,找到兒子陳磊的微信,發了一條信息:
“排練完了,下雨,鄰居順路送我回來的。一切都好,勿念。”
這一次,“一切都好”四個字,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接近她內心真實的、微弱卻確切的狀態。她知道,悲傷的餘溫仍在,但它不再僅僅灼傷她,也在慢慢烘暖她重新伸向這個世界的、試探的指尖。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