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張獻忠認為目前在重慶的軍隊應該是夠用。這裡駐紮著李定國手下的三萬人,這也是張獻忠手中比較精銳的一部分軍隊。
原本起兵的時候,手底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吃不上飯的,老百姓這些人的戰鬥力可以說是極為低下,你指望他們和精銳的大明軍隊硬碰硬,那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當在川蜀之內安定下來之後,張獻忠也聽從幾個文官的話,對手下的軍隊開始整編裁撤了一些老弱病殘,並且又招募了一些年輕人員,讓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個不小的發展。
李定國手下的軍隊就是第一批被訓練出來的,當時駐紮在漢口的還是左良玉,兩人之間交手多年。張獻忠對左良玉也是非常的看重,所以讓李定國帶著這些人駐紮在重慶,為的就是看好東大門。
當時白文選也給張獻忠出了主意,重慶以東的地區肯定會迎來大亂,咱們沒那個能力去管,老老實實的留在川蜀之地,好好的發展我們至於外麵的情況,等我們的實力強大之後再說。
現如今跟當初比起來,張獻忠的實力的確是增加了不少,但是跟朝廷軍隊比起來,好像朝廷軍隊的實力增加的更快。這也是張獻忠發愁的地方。
彆看在朝堂之上他不承認,但實際上滿清軍隊的戰鬥力他能不知道嗎?手下的人又不是沒和滿清軍隊打過仗。自然知道它們的戰鬥力有多麼可怕。
朝廷新軍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擊潰滿清軍隊,這正說明了朝廷軍隊的厲害。可問題是人都殺了,現在還能把話收回去嗎?更何況即便是收回去,朝廷那邊能願意嗎?肯定會迎來各種各樣的變化,這也是張獻忠不願意看見的。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他不想跟李自成一樣當個什麼巡撫。當皇帝當習慣了,如果要是當個巡撫的話,老早就去當了,何必堅持到現在呢?
更何況在張獻忠看來,李自成就算是投降了,朝廷早晚也是要被清算的,看看中原各地的朝廷新軍就知道了。現在滿清人已經撤回遼東了,中原各地留那麼多軍隊乾什麼?還不是為了看著李自成嗎?
現在的朝廷隻是騰不出手來,所以才讓李自成在陝西巡撫的位置上待著,一旦要是朝廷騰出手來了,怎麼可能會容許這種國中之國呢?李自成肯定是第一批被清除的。
所以張獻忠一直以來就維持兩支軍團,一支軍團就是李定國手下的人,他們要在東邊守住入川的入口。
另一支軍團是自己四子艾能奇帶領的,他們北上防守秦嶺,防止李自成的人從北邊過來,當然也有可能是防止朝廷的人。
除了這六萬人之外,張獻忠自己手裡還有八九萬的軍隊,剩下的人全部都裁撤了,但對外宣布還是二十萬大軍。
張獻忠也想自己手裡有個幾十萬的軍隊,可川蜀之地能養的人就這麼多,要是繼續擴充軍隊的話,各地的老百姓恐怕又要造自己的反了。
就在張獻忠這邊,還沒商量出個所以然的時候,李安全已經是把手下的事情都交給了劉澤清將軍,然後按照太子殿下的吩咐,現在能夠整頓出來的軍隊開始西進。
朝廷使者被殺的時候,李甘泉就已經是預料到了。以太子殿下的脾氣絕不可能會把這口氣給咽下去,但沒想到朝廷的旨意會來得這麼快,原本以為他這邊做準備已經做早了,但是看來還是沒有跟上太子殿下的腳步。
數千輛四輪馬車從京城來回不停的運送補給品,一方麵填充漢口的大型倉庫,另一部分要跟著李甘泉西征。
南京到京城的路已經是修建的差不多了,現在正在修建漢口到南京,漢口到京城以及京城到山海關的路,原本俘虜的那些人現在也都有了用處了,老老實實的在工地上乾活吧。
離開漢口之後,李甘泉和手下的人才感覺到有些不對勁,主要也是因為原來走的路和現在的路不一樣了,早就知道西征川蜀最難的就是交通。可沒想到離開漢口之後就感覺到了。
原本按照四輪馬車的行進速度,大明軍隊每日至少要前進一百二十裡,但是根據目前這個情況,每日能夠前進六十裡,這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而且四輪馬車在路上壞的極多,現在幾乎平均每二十裡就有幾輛馬車出事了。
當然並不是說馬車的質量不好,經曆過這麼長的時間,全國的工匠也都被集中起來,他們修建的馬車是越來越堅固,而且在太子殿下的建議之下,馬車上還加裝了一些減震設備,讓士兵在車上的時候可以不用那麼痛苦。
可為什麼還會壞那麼多的馬車呢?根本原因就是往西的路實在是太難走了,原本左良玉那些人打仗,根本就沒有想過修路的事兒,朝廷原來是設置有關照的,但撥款早在十來年前就已經終止了。地方官員就更加不會往這上麵扔錢。
最近這些年地盤今天是你的,明天有可能就是他的,所以各地方官員除了往自己口袋裡撈錢之外,根本就沒有想過路的問題。
李甘泉占領漢口之後,也僅僅在漢口周邊修路,離開漢口六十裡之後。這路上坑坑窪窪的,彆說是馬車了,哪怕是民間的獨輪車,走起來也費勁。
天門府。
按照原來的路程安排,幾天前就應該到這裡了,但是實際情況卻晚了四天,按照李甘泉的估計,等我們抵達重慶的時候,至少要晚一個月以上。
“把奏折交與信使,六百裡加急直送京城。”
這幾天每天平均送出去兩封信,李甘泉並不是給自己狡辯,而是實際情況根本就控製不了,這幾天還在下雨,導致這路上就更加泥濘了。
原本以為自己立功的機會來了,誰知道在西進的過程當中竟然會出那麼多的事兒,各路將軍們也知道當初朱慈琅所說的修路有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