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在田野裡沐浴著陽光雨露,瘋狂生長。
而焦土鎮的工坊區,也同樣迎來了一場靜默的革命。
陳穩深知,優質的鐵料和鹽一樣,是文明的火種,必須讓這火種燃起更旺的火焰。
鐵匠鋪成了他第一個重點關注的“技術攻堅”點。
爐火終日不熄,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成了焦土鎮最振奮人心的樂章之一。
但陳穩觀察幾天後,發現效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石墩師傅手藝是好,但幾乎全憑個人經驗和感覺。
打造一件農具或武器,從燒鐵、鍛打、淬火到打磨,全部一人包辦。
耗時良久,且尺寸、重量難免有細微差異。
這天,陳穩拿著兩把幾乎同時打造出來。
但刃口角度和重量明顯不同的柴刀,找到了剛歇下來喝水的石墩。
“石師傅,辛苦了。”
陳穩將柴刀遞過去。
“你看這兩把刀,若是打仗或砍硬木,用起來感覺會一樣嗎?”
石墩黝黑的臉上看不出表情,隻是悶聲道:
“手工打的,難免有點出入,不影響用。”
“如果我們可以讓打出來的每一把刀,都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呢?”
陳穩拋出了他的想法。
“不僅一樣,還能打得更快。”
石墩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絲疑惑和不信。
陳穩不再多說,而是拿起一根木炭,在平整的石板上畫了起來。
他畫的是分解圖:刀身、刀柄、以及幾個關鍵部位的“卡板”模具。
“我們不求一次成型。”
“可以先集中燒煉鐵料,由力氣大的學徒負責反複鍛打,去除雜質,製成規格統一的鐵條。”
“然後,用硬木做出模具,鍛打刀胚時,用模具卡住關鍵尺寸,確保雛形一致。”
“開刃、淬火、安裝木柄,這些步驟也可以分開,由專人負責。”
“比如,專門有人負責燒火控溫,有人專精鍛打粗胚,有人負責精細開刃,有人擅長淬火把握火候……”
8倍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力,竟然讓他產生了現代化流水線的生產理念。
並且能夠用這個時代工匠能夠理解的方式拆解、闡述。
他講得細致,甚至親自拿起錘頭演示如何利用模具進行限製性鍛打。
以確保基本形狀的標準化。
石墩起初聽得眉頭緊鎖,覺得這簡直是異想天開。
打鐵是門手藝,哪能像切菜分肉一樣分開乾?
但看著陳穩畫出的清晰圖紙,聽著那一步步環環相扣的流程。
再聯想到新農具帶來的好處,他沉默良久,甕聲甕氣地說:
“……可以試試。”
變革是艱難的。
最初的幾天,鐵匠鋪裡一片混亂。
習慣了單打獨鬥的工匠和學徒們互相磕絆,效率不升反降。
有人抱怨,有人懷疑。
陳穩也不著急,就守在鐵匠鋪裡。
8倍的觀察力讓他能迅速發現問題所在——或許是工序銜接不暢。
或許是某個模具尺寸需要微調。
他及時指出,耐心協調。
漸漸地,混亂平息,一種新的節奏開始形成。
當第一批完全按照新流程打造出來的十把柴刀擺在一起時,所有人都驚呆了。
它們幾乎一模一樣,長度、寬度、刃口弧度、甚至重量都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