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陽光,透過格物院公廨敞開的窗欞,灑在堆積如山的圖紙、模型與零散的零件上,映出一片斑駁的光影。
空氣裡彌漫著桐油、墨錠以及金屬碎屑混合的獨特氣味。
年近五旬的趙老蔫,頭發已然花白了大半,常年與器械打交道的雙手布滿老繭與細微的傷痕。
他此刻正伏在寬大的案幾前,小心翼翼地將最後一卷書稿校對完畢,用鎮紙輕輕壓平。
案幾正中,擺放著一套厚達十餘冊、以靛藍色硬紙為封的書稿。
封麵上,是他親筆以工整楷書題寫的四個大字——《格物精要》。
他凝視著這套耗費了自己與整個工部精英近五年心血編纂而成的巨著,長長地、滿足地籲出了一口氣。
眼中既有完成重任的釋然,更有一種即將交付傳承的莊重。
這五年,陳朝的技術並未因皇帝的逐漸放權而停滯,反而在趙老蔫的主持下,進入了一個係統化總結與深化拓展的時期。
“渦流機”技術已從最初對抗“蝕骨”的應急之物,發展出大小數十種型號;
應用於礦山排水、官道夯土、穀物脫粒乃至新興的紡織作坊,深刻地改變著生產和生活的麵貌。
基於“幽能勢運耦合”原理的“守心符”製作工藝得以標準化,產量與穩定性大幅提升,有效遏製了“影蝕”的潛在威脅。
“驅幽弩”經過數次迭代,射程、精度與對幽能造物的破壞力均今非昔比,已成為邊境軍鎮對付鐵鴉軍滲透的標準配置。
而“渦流炮”的研發,也進入了最後的實測階段,那將是足以改變攻城守壘規則的戰略利器。
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對能量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嚴謹的數學計算之上,而非模糊的經驗或臆測。
《格物精要》便是這一切知識與技術的集大成者。
它不僅詳細記錄了各類器械的製造圖紙、工藝流程、使用方法;
更難得的是,趙老蔫以其超越時代的智慧,試圖構建起一套自洽的理論框架,闡釋“渦流”、“勢運”、“幽能”這些現象背後的內在規律與數理關聯。
書中甚至包含了他對能量轉化、力學結構、材料性能的許多開創性思考,其深度,已遠遠超出了這個時代通常的“工匠”範疇。
“大人,車駕已備好。”一名年輕的書吏在門口恭敬稟報。
趙老蔫點了點頭,親手將這套沉重的書稿仔細包好,抱在懷中,如同抱著世間最珍貴的寶物,緩步走出了格物院。
紫宸殿內,藥味似乎比往日又濃了幾分。
陳穩半靠在軟榻上,身上蓋著薄毯,聽完了太子陳弘關於今歲秋稅收支情況的簡要彙報。
他的臉色有些蒼白,精神卻尚可。
“漕糧折色,民間反應如何?”陳穩問道,聲音帶著一絲沙啞。
“回父皇,各地反饋尚可。銀錢與實物各半,百姓多了選擇,官倉收納亦減輕了壓力。隻是……一些偏遠州縣,銀錢流通不足,略有怨言,兒臣已令轉運司設法調劑。”陳弘對答如流。
“嗯,能想到調劑之策,便好。此事,你全權處置便是。”陳穩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滿意。
這時,福全悄步進來。
“大家,工部趙尚書殿外求見,說是……《格物精要》已成,特來獻書。”
陳穩聞言,精神似乎為之一振。
“快宣。”
片刻後,趙老蔫抱著那厚厚一摞書稿,躬身入內。
“老臣趙老蔫,參見陛下,參見太子殿下。”
“趙卿不必多禮。”陳穩示意他起身,目光落在他懷中那靛藍色的書封上。
“這便是……《格物精要》?”
“正是。”趙老蔫將書稿小心地放在內侍搬來的幾案上,語氣帶著難以抑製的激動。
“蒙陛下信重,老臣與眾同僚,曆時五載,遍查舊檔,反複驗算實測,終將此書編纂而成。”
“其中收錄了自‘攪龍船’、‘守心符’至最新‘渦流炮’等大小七十三種器械圖樣、製法、用法;”
“更有《格物數理》、《勢運淺析》、《幽能辨偽》等基礎篇目,試圖闡明其背後之理。”
“老臣愚鈍,所能及者,不過冰山一角。然願以此書為基,使我朝工技之學,後繼有人,薪火相傳!”
陳穩讓福全將第一卷書稿取到榻前。
他輕輕撫摸著光潔的紙麵,翻看著裡麵精密細致的圖紙、工整清晰的標注、以及那些試圖探尋原理的文字。
他的指尖,甚至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力量。
這不是武功秘籍,也不是權謀韜略。
這是能讓土地增產、讓貨物暢流、讓軍隊強盛、讓百姓生活得以改善的實實在在的學問。
是支撐起這個龐大帝國,對抗那些詭異力量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