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青苗之議_開局砍樹,我砍出個五代盛世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35章 青苗之議(1 / 2)

偽宋,汴京,紫宸殿。

年輕的皇帝趙恒端坐於禦座之上,冕旒下的麵容尚帶著幾分未褪儘的青澀,但眼神已努力模仿著帝王應有的威儀。

今日常朝,氣氛卻與往日談論經義、祥瑞時有所不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凝重。

戶部侍郎李沆出班,手持笏板,聲音清朗卻透著力道。

“陛下,臣有本奏。”

他微微躬身。

“今春以來,京東、京西諸路接連呈報,言及春耕在即,然民間多苦於青黃不接,貧苦農戶缺乏錢帛購買糧種、耕牛,或有被迫向豪強之家借貸者,息重如虎,乃至鬻兒賣女者亦有之。長此以往,恐傷陛下仁德,動搖國本。”

殿中頓時響起一陣細微的議論聲。

不少官員頷首表示確有此事,亦有部分人眉頭微蹙,似乎覺得將此等“瑣事”置於廟堂之上,有失體統。

趙恒身體微微前傾,顯示出關注。

“李卿所言,朕亦有所耳聞。然則,可有良策以解民困?”

李沆顯然有備而來,沉聲道:

“臣與戶部同僚議之,或可仿古之‘常平’遺意,於青苗不接之時,由各州縣官府出麵,借貸錢糧於貧戶,待秋收後按少量利息收回。如此,既可解百姓燃眉之急,使其不困於高利盤剝,亦可稍增官府庫入,充盈常平倉本。或可稱為‘青苗錢’之法。”

“青苗錢”三字一出,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頓時激起了更大的波瀾。

“陛下,此法似有不妥!”

一位禦史台的官員立刻出言反對。

“官府行借貸之事,與民爭利,豈是聖朝所為?且胥吏借此擾民,恐成禍端!”

“王禦史此言差矣,”

另一位官員反駁。

“怎是與民爭利?分明是惠民之舉!難道坐視小民被豪強盤剝,便是聖朝所為?關鍵在於如何訂立章程,嚴防胥吏舞弊。”

“章程?談何容易!地方官吏良莠不齊,此法一出,隻怕良法美意,儘數敗壞於執行之人手中!”

“難道因噎廢食?若因懼怕弊端便不做事,朝廷要這滿朝朱紫何用?”

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爭論的焦點逐漸從“是否可行”轉移到“如何防止弊端”以及“是否與聖賢之道相悖”上。

支持者多著眼於現實民生困苦,認為此法能解燃眉之急;

反對者則更看重朝廷體麵與儒家義利之辨,擔憂官府涉足借貸會玷汙“仁政”之名,更恐執行過程中滋生更大的腐敗。

端坐龍椅的趙恒,聽著下方愈發激烈的爭論,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與茫然。

他登基未久,雄心勃勃,欲效仿先賢,成就一番盛世偉業。

但真正處理起這些具體而微、又牽扯極廣的國事時,才深感其中的錯綜複雜。

他下意識地將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語的三司使陳恕,希望能得到些切實的建議。

陳恕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心中苦笑。

他掌管國家財政,豈不知地方財政之困與民間借貸之苦?

“青苗錢”的思路,他私下也思索過,深知其若能順利推行,確能緩解部分矛盾。

但他更清楚,此事牽涉州縣官吏考成、錢糧管理、利息設定、追繳手段等無數細節,絕非一紙詔令便能解決。

尤其是在當前官僚體係下,任何好的政策,都可能在執行中走樣。

他斟酌著詞語,出班奏道:

“陛下,李侍郎所奏,確為體察民情之論。然‘青苗錢’之事,關乎國策,牽涉甚廣。臣以為,或可先擇一兩路進行小範圍試辦,觀其成效,厘定細則,再議推廣。如此,既可解部分民困,亦可防微杜漸,避免大範圍施行可能帶來的弊病。”

這是一個相對穩妥的建議,既沒有完全否定,也沒有冒進。

趙恒聞言,臉色稍霽,點了點頭。

“陳卿所言,老成謀國。便依此議,著戶部與三司詳議,於京東路先行試辦‘青苗錢’,務求章程周密,嚴防擾民。”

皇帝定了調子,殿中的爭論才漸漸平息下來。

然而,關於“青苗錢”利弊的思考與暗流,卻並未因朝會的結束而停止,反而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擴散開來。

幾乎就在朝會上爭論的同時。

陳朝,彆苑靜室。

陳穩正結束一次對“勢運初感”的深度運用嘗試。

他並非漫無目的地感知,而是將心神聚焦於光幕彼端,那片代表著偽宋權力核心——汴京皇宮的區域。

他希望能捕捉到一些關於重大決策的、更加清晰的“勢運”波動。

就在趙恒最終采納陳恕建議,定下調子的那一刻。


最新小说: 福晉崛起 雙川民國之滬上血戰 霸道女總裁的鹹魚保鏢 方外人:我的七個人格全是掛 一隻猴子的一生 反派的我躺平後,女主們全急了! 帶崽瀟灑改嫁秦總後,前夫哥悔紅眼 開局簽到混沌體,仙尊重生殺瘋了 洪荒:我十凶九葉劍草,帶飛截教 讓我當雜役?我下山收徒自立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