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九日,周六。清晨,天色微明。
北平城從沉睡中蘇醒,街巷間彌漫著早點攤的煙火氣。
林懷安(郝楠仁)卻已穿過清冷的街道,提前回到了中法中學空曠的操場。
周末的校園,寂靜無人,正是加練的絕佳時機。
昨日國文周測的“乙下”成績,像一劑強心針,證明了他的學習方法是有效的。
但這並未讓他鬆懈,反而更清醒地認識到:
要實現“升甲班”的宏願,體能短板必須補齊!
甲班對體育成績亦有要求,且強健的體魄是高強度學習的根本。
他牢記譚師傅“循序漸進”的教誨,製定了首個周末強化計劃:
晨間(6:007:30):專注跑步,不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運用呼吸法,逐步增加距離和負重(沙袋重量微調)。
上午(9:0011:00):基礎力量訓練。俯臥撐、深蹲、引體向上(利用操場單杠)。
核心原則:不再與彆人比,隻與昨天的自己比。
目標樸素卻堅定:“今天,比昨天多完成一個!”
下午(16:0017:30):協調性與耐力綜合練習。折返跑、高抬腿、變速跑。
周六的訓練異常艱苦。
每一次力竭後的額外掙紮,都伴隨著肌肉的灼燒感和意誌的呐喊。
汗水浸透衣衫,滴落在煤渣跑道上。
空曠的操場見證著他的孤獨與堅持。
沒有觀眾,沒有喝彩,隻有與自己極限的默默較勁。
四月三十日,周日。
重複著近乎自虐的訓練。
肌肉酸痛加劇,但他咬牙堅持。
他發現,當注意力完全集中於呼吸和動作要領時,痛苦似乎可以被隔離。
這種專注於身體本身的感覺,帶來一種奇異的掌控感和內心平靜。
【叮!周末持續高強度訓練,體能(耐力)經驗+15,體能(力量)經驗+10。】
【“飛輪效應”體能分輪慣性顯著增強。】
係統的提示,是對他汗水的最好肯定。
周日下午訓練結束,林懷安拖著疲憊卻暢快的身體走回宿舍。
路過走廊的玻璃窗時,他無意中瞥了一眼自己的身影。
他忽然發現,自己的姿態似乎有了一絲難以言喻的變化。
以往那個總是含胸駝背、眼神遊移的孱弱身影,如今雖然依舊瘦削,但脊背似乎挺直了些,肩膀打開了,走路的步伐也多了幾分沉穩的力量感。
這是高強度訓練對核心肌群的強化,以及內在信心增長在外形上的自然流露。
“挺胸抬頭!”他下意識地對自己說。這不僅是一個動作,更是一種心理暗示:我要直麵一切挑戰,不再退縮。
五月一日,周一。
體育課如期而至。
課程內容正是體能測試——包括百米跑、引體向上、立定跳遠。
王韭聰那夥人依舊嬉皮笑臉,等著看林懷安的笑話。
尤其是看到林懷安腿上還綁著沙袋(訓練後未取下),更是嗤笑不已:
“裝模作樣!待會兒彆又趴窩!”
百米跑測試。
“各就各位——預備——跑!”
林懷安深吸一口氣,腦海中回顧譚師傅的發力要領和呼吸節奏,猛地蹬地衝出!
步伐依然不算快,但節奏穩定,呼吸可控,最重要的是——他沒有中途踉蹌,更沒有摔倒!
雖然依舊落在後麵,但他是穩穩當當地衝過了終點線!
“14秒8!”李教員報出成績。
成績依舊不佳,但相比上次測試的“14秒2”和狼狽撲街,這是一個巨大的、實實在在的進步!
他平穩地跑完了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