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與教授聯合發文,理論與實踐結合_漁獵東北:從街溜子到山海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漁獵東北:從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41章 與教授聯合發文,理論與實踐結合

第141章 與教授聯合發文,理論與實踐結合(1 / 1)

“至尊鮁魚餃子”在“山海樓”的成功,像一股溫潤而強勁的東風,不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客流和收益,更在無形中提升了酒樓的格調,讓它不僅僅是高端海鮮的代名詞,更增添了一抹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與地氣。孟禮歡這個名字,在京城的美食圈和特定的老鄉圈層裡,愈發響亮。

然而,就在酒樓生意蒸蒸日上,所有人都以為孟禮歡會趁熱打鐵,繼續在餐飲領域深耕擴張之時,他卻出人意料地再次背起了那個半舊的書包,騎著二八大杠,更頻繁地出入北大和海洋大學的校園與實驗室。他的身影,更多地出現在堆滿書籍資料的書桌前,或是擺滿各種儀器、浸泡著海洋生物標本的實驗室裡。

這股“學術”勁兒,讓孟小軍和韓立軍等身邊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乾嘛還去啃那些枯燥的書本,受那份“洋罪”?

隻有孟禮歡自己清楚,無論是“山海樓”的成功,還是“山海皮草”的驚豔,其根基都深紮於那片蔚藍的大海和連綿的群山。他對山海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撈上來”、“打下來”、“賣出去”的層麵。吳定邦教授和李海洋教授為他打開的那扇知識之門,讓他看到了一個更為浩瀚、也更為精密的世界。將那些來自山海之間、經過無數次實踐檢驗的“土經驗”、“野路子”,與前沿的科學理論相結合,不僅能讓他自身的本事更上一層樓,更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價值。

這個機會,很快便悄然降臨。

李海洋教授的實驗室裡,一次關於利用海洋生物行為輔助尋找漁場或特定海洋目標的課題討論陷入了僵局。課題組的一位年輕講師正在彙報一項利用特定聲波頻率吸引或驅趕魚群的實驗,理論模型很漂亮,但幾次海上實地試驗的效果卻很不理想,數據離散度極大,難以得出有效結論。

“不對,路子可能有點偏。”孟禮歡坐在角落,聽著彙報,眉頭微蹙,忍不住低聲嘟囔了一句。他聲音不大,但在略顯沉悶的實驗室裡,卻顯得格外清晰。

李教授目光投向他,帶著鼓勵:“禮歡,你有什麼想法?大膽說,咱們這兒暢所欲言。”

孟禮歡站起身,走到懸掛著的渤海灣海圖前,他沒有看那些複雜的公式和曲線圖,而是用手指點著幾個熟悉的海域,語氣帶著一種基於無數次親身實踐得出的篤定:

“李教授,各位老師,我覺得吧,光盯著聲波頻率,可能忽略了海裡那些‘老住戶’本身的脾氣和它們待著的環境。”他頓了頓,組織著語言,試圖將那些模糊的感覺用更準確的詞表達出來。

“就拿大黃魚來說,這東西精得很,它不是聽到啥聲音就傻乎乎湊過去的。它得看時候,看地方,看周圍有沒有讓它覺得安全或者有吃的‘伴兒’。”孟禮歡的手在海圖上劃動著,“比如在‘黑石礁’那片,開春水溫剛起來那陣子,它們就愛貼著那片長滿海藻林的暗礁邊兒上活動,因為那兒小蝦小蟹多,躲藏的地方也多。這時候你就算弄出再像它們求偶召喚的聲兒,要是在光禿禿的沙底海域放,它們也多半不理你,覺得不安全。”

他拿起粉筆,在一旁的黑板上畫了幾個簡略的示意圖:“還有這海流。魚不是傻漂著的,它們會借著流兒省勁兒。你們看,這股從外海來的暖流,撞上咱們這邊大陸架抬升,會形成好幾個向上的湧升流,把海底的營養都翻上來了。這種地方,就像咱陸地上的‘水草豐美’之地,不用你刻意去引,魚群自己就會聚過來。你得先找到這種‘魚窩子’,再琢磨用啥法子把它們從窩裡‘請’出來,或者判斷它們大概會在窩子的哪個方位活動。”

他又舉了個例子:“再說這海底的底質。有的魚喜歡沙底,比如牙鮃比目魚),它們能埋在沙子裡偽裝;有的魚就愛待在礁石縫裡,比如黑鯛。你放聲波誘捕,得考慮它們習慣待的地方是啥樣的,聲音在不同的底質上反射、傳播效果都不一樣。這就像在山裡打獵,你得知道麅子愛走哪條獸徑,野豬愛在哪個泥塘裡打滾,不能滿山瞎放槍。”

他一口氣說了很多,沒有引用任何文獻,也沒有複雜的數學推導,全是基於他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海上觀察、實踐積累下的鮮活經驗和直覺判斷。他將魚群的行為與水溫、海流、底質、餌料生物、甚至月相潮汐聯係起來,描繪出了一幅動態的、立體的、充滿生命律動的海洋生態圖景。

實驗室裡一片安靜。幾位研究生和講師麵麵相覷,他們習慣了從理論模型和有限的數據出發,孟禮歡這種從宏觀生態和生物習性入手的“整體性”思維,讓他們感到新奇,甚至有些……顛覆。

李海洋教授的眼睛卻越來越亮。他走到孟禮歡身邊,看著黑板上那些粗糙卻直指核心的示意圖,用力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好!說得好!禮歡,你這一番話,點醒了我啊!我們太拘泥於單一技術參數的優化,反而忽略了海洋生態係統本身的複雜性和生物行為的適應性!你這才是真正從實踐中來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越說越興奮,轉向課題組的成員:“立刻調整研究方向!把禮歡剛才提到的這些環境因子——水溫梯度、海流路徑、底質類型、餌料生物分布,全部納入我們的分析模型!我們要建立的,不是一個簡單的聲波魚群響應模型,而是一個基於海洋生態係統和魚類行為習性的、綜合性的漁場預測與輔助探尋模型!”

課題方向瞬間被撥正。孟禮歡那些看似“土氣”的經驗,為陷入瓶頸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活水。

接下來的日子裡,孟禮歡幾乎泡在了實驗室和資料室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海洋學、魚類行為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努力將自己那些感性的經驗,用更科學、更規範的語言和邏輯進行梳理和表達。同時,他也成為了課題組最寶貴的“實踐顧問”和“數據校驗員”。

課題組根據他的建議,重新設計了海上試驗方案,選擇了幾處他指明的、特征迥異的海域進行對比試驗。當聲波設備在那些綜合考慮了多種環境因子的“目標區域”使用時,效果果然有了顯著提升!雖然距離理想狀態還有差距,但數據的規律性和有效性大大增強。

李教授激動不已,他提議,將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孟禮歡提出的“基於多環境因子耦合的漁場探尋輔助思路”,整理成一篇聯合署名的學術文章,投遞給國內一家海洋領域的核心期刊。

這個消息,讓孟禮歡都愣住了。他一個連高中都沒正經念完的漁民,要和海洋大學的教授聯合發表學術文章?這聽起來簡直像天方夜譚。

“禮歡,你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是開創性的!”李教授態度堅決,“科學不分出身,隻認真理。你這套從實踐中來,又能夠啟發理論研究的思路,非常有價值!我們必須把你的名字署上,這是對你知識和貢獻的尊重!”

文章主要由課題組的筆杆子那位年輕講師)執筆,孟禮歡負責提供核心思路、實踐案例和對初稿進行“接地氣”的校驗,確保文章既符合學術規範,又不脫離實際。當看到那份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打印稿,標題下赫然印著“李海洋,孟禮歡”等作者名字時,孟禮歡的心潮久久難以平靜。

這篇文章的發表,如同在平靜的學術湖麵投下了一顆石子。果然,在學術界引起了一些爭議。有學者讚賞其思路新穎,緊密結合實際;也有保守的學者質疑其“經驗主義”色彩過濃,理論基礎不夠堅實,甚至對孟禮歡這個“漁民”作者的身份提出了疑問。

麵對這些爭議,孟禮歡很是坦然。他對李教授說:“李教授,彆人咋說,咱管不著。俺就知道,這法子用在海上,好使!能幫咱船上的兄弟少跑冤枉路,多打魚,這就夠了。”

他的這份淡定和基於實踐的強大自信,反而讓李教授更加欣賞。

而這件事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於學術圈。當“北大教授與漁民聯合發文”的消息,通過各種渠道隱約傳開時,孟禮歡在京城那個特定圈子裡的形象,再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不再僅僅是一個“有門路”、“會做生意”的暴發戶,更被貼上了“有思想”、“有深度”、“學者型企業家”的標簽。這種無形的聲望提升,其價值,有時甚至超過了單純的財富積累。

吳定邦教授得知此事後,特意打電話來表示祝賀,笑著調侃道:“禮歡啊,你這是要‘文武雙全’啊!以後咱們這可不僅是飯搭子,還是學術夥伴了!”

孟禮歡握著電話,看著窗外四合院裡那架已然果實累累的葡萄,臉上露出了欣慰而複雜的笑容。

他知道,這條路走對了。將山海賦予的實踐智慧,與人類積累的科學知識相結合,產生的力量,遠超他的想象。這不僅僅是一篇文章,一個名頭,更是他孟禮歡,從一個依靠重生先知和膽識闖蕩的漁民,向一個真正擁有核心競爭力、能夠創造知識價值的“山海王”蛻變的關鍵一步。

他的根,在山海;但他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更遠的地方。

喜歡漁獵東北:從街溜子到山海王請大家收藏:()漁獵東北:從街溜子到山海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梟雄 異界開武館,武俠大佬叫我館長 武俠召喚,開局創建天外天 萬界源琉 瀚海狂瀾 穿成獵戶極品妻,彆人餓肚我炫肉 吾乃輪回尊者 老夫子之打工皇帝 京圈太子爺的神秘未婚妻 楓林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