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看,赫然是紅色標題,鮮紅的公章,上麵寫著:
華夏關於電影《人間喜劇》備案、攝製許可證單片)。
京城,中影集團,上午。
王博抱著一疊文件和報表,走進了總經理辦公室。
“韓董!”
韓三屏聽到這個稱呼,瞪了王博一眼,隨後輕輕擺手,語氣略顯嚴肅:
“組織的正式任命還沒下來,彆亂叫。”
但他眼角的皺紋卻出賣了他——顯然,韓三屏此刻心情很好。
371年,華夏電影集團成立時,時任京城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的韓三屏擔任集團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主管製片工作,任務是推動中影按照企業製度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改革。
進入新世紀後,在他的推動下,華夏電影行業迅速跟上時代節奏,開啟商業化運作,推出了《英雄》《大碗》《新警察故事》《神話》《無極》等商業大片。
儘管這些影片評價不一,但它們確實為華夏電影市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一年,是中影集團成立第八年,為了進一步推進華夏電影的市場化進程,國內最大的影視製作公司啟動了領導班子調整。
各種內部消息不斷傳出,主流傳言稱韓三屏將接任集團負責人,帶領中影團隊繼續前行,推動華夏電影更快進入成熟的商業大片時代。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
體製內的領導班子調整消息,往往比正式通知傳得更快。
沒人知道消息來源,但結果往往與傳言相吻合。
作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辦公室秘書,王博對這類消息格外敏感,顯然他已經認定韓三屏即將更進一步。
目前來看,韓三屏隻是輕聲提醒,並未明確拒絕——顯然此事已基本敲定。
王博謙虛地笑了笑,卻沒有改變自己的說法。
“韓董,這是接下來兩個月的電影上映安排,請您過目。”
韓三屏看了王博一眼,沒有說話,隻是平靜地接過文件,開始仔細閱讀。
王博心裡暗自高興,接著說道:
“韓董,接下來兩個月上映的影片主要是歐美引進片,包括《皇家》《空戰英豪》《博物館奇妙夜》《穿普拉達的女王》,還有韓國電影《漢江怪物》。”
“國產電影中真正具備商業規模的隻有兩部,分彆是《落葉歸根》和《愛情呼叫轉移》。”
介紹完畢後,王博端正坐好,不再多言。
韓三屏神色如常,繼續翻看手中的資料。
過了一會兒,他才抬起頭,輕輕歎了口氣。
王博看到韓三屏用手揉了揉太陽穴,閉上眼睛,一副憂慮的樣子,心中大致明白,卻仍裝作不解地問道:
“韓董,您是在擔心什麼嗎?”
人一旦煩惱,往往希望有人傾聽。
領導也是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個願意聆聽的人。
韓三屏感慨道:
“唉,責任重大。”
“您的意思是?”
王博適時回應,既顯得在思考,又沒有打斷領導的傾訴。
“好萊塢引進片一個接一個,華語電影的商業化製作卻跟不上節奏,連自己的市場都快保不住了。”
王博重重地點了點頭:
“沒錯。
不僅數量不夠,質量也差。
我看那些正處在創作巔峰的導演,一個個都不理解上麵的意思,隻顧著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死抱著文藝片不放,不願向前走一步。”
韓三屏聽完,微微皺眉,緩緩搖頭說:
“不能這麼偏激。
文藝片也是電影藝術的一部分。
但現在的形勢下,文藝片很難抵擋好萊塢商業片的衝擊。
電影要走向市場,還得靠商業片。
現在隻能指望年輕一代的導演了。”
王博心裡一動,試探著問:
“韓董,您還記得孫祺嗎?”
“嗯?”
“他之前提交了一個新項目,剛剛在那邊通過備案了。”
“哦?什麼項目?”韓三屏有點好奇。
“您等一下,我去拿備份文件來。”
“好。”
王博說完便起身離開辦公室,不多時就回來了。
顯然他已經提前準備好了材料。
韓三屏接過劇本,輕輕翻開。
“《人間喜劇》”。
一般來說,劇本初審並不複雜,也不需要是最終稿,隻要故事結構完整、角色背景清晰、情節大綱明確,基本就能通過審核。
我們常說的“沒過審”,多是指影片拍完後重新提交給相關部門的成片審查,這才是最難的一關。
大約二十分鐘後,韓三屏看完劇本,翻回首頁輕笑一聲。
“《人間喜劇》?整篇下來哪有什麼喜事,全是悲劇,不過是披了層喜劇的外衣。
這小子還挺會包裝。”
王博也跟著笑了:
“韓董說得對,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也覺得片名不太合適,但故事本身確實不錯。”
韓三屏沉吟片刻,點頭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故事確實不錯,講的是小人物的命運起伏,備注裡還打算用多線敘事,加入方言和黑色幽默——這是想對標《瘋狂的石頭》。
剛拍完青春片就轉型,不怕步子邁太大?”
“韓董說得對,風格變化確實有點突兀。”
韓三屏摸著下巴陷入思索。
他在考慮是否該給孫祺這個年輕人一個機會。
片刻後,他目光堅定,對王博下令:
“還是得扶持一下,看看這小子到底有多少本事。”稍作停頓,又果斷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