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鬨的人群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隊人馬身上。
馬車在鎮口停下,一個護衛上前掀開了車簾,從裡麵走出一個身穿青色荷蓮錦綬的官袍、麵容清臒的中年男子。
他眼神銳利,掃視了一圈周圍,最後落在張老爺身上。
張老爺連忙上前一步,彎腰拱手道:“草民張正堂,恭迎禦史大人。”
陳小九和楊師傅也跟著行禮:“草民陳小九,楊鐵信,見過禦史大人。”
周圍的鄉紳和百姓也紛紛彎腰行禮,口呼“參見禦史大人”。
那禦史大人微微頷首,聲音清朗:“不必多禮,皇上有旨,召張正堂,陳小九、楊鐵信上前聽宣。”
陳小九才知道知道“楊鐵信”是楊師傅的大名,連忙和楊師傅一起上前幾步,躬身彎腰站在香案前。
禦史大人從身後護衛手中接過明黃色的聖旨,展開來,用帶著長安口音的官話朗聲道:以下屬於胡謅,聖旨不可能這麼長)
“門下:
蓋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欲強其兵,必善假於物。今有陳小九、張正堂、楊鐵信三人,留心軍旅之弊,潛究牧養之要,鑄精鐵為環,裹健蹄以固,名曰“馬蹄鐵”。試之郊野,跋山不損其蹄;用之疆場,涉險不礙其馳,實乃補軍旅之闕失,利兵馬之馳突,於軍事實功,厥功甚偉。
夫智者創物,勇者達其行,勞者成其力。小九敏思,察戰馬之苦;鐵信精工,鍛鐵石之韌;正堂篤行,驗實用之效。三人協心,成此良器,更見忠國之誠。朕覽之嘉歎,思所以酬其功。”
“可:
授陳小九“宣德郎”,“將作監主簿”,秩正八品上,隸將作監,掌督造兵器、器械之屬,使其一展所長。惟其年未及冠,血氣方剛,尚需時日曆練心性、熟稔典章。故允其年十六後實任,在此之前,可入將作監隨資深官吏習學,觀造作之流程,明督管之權責,待及齡之日,即赴任理事。賜黃金百兩,絹帛五十匹,錦緞十匹。毋負朕之期許與栽培。”
“民張正堂,素有慧眼,能識賢才,為朝廷舉薦可用之士,厥功有勞。今授其文林郎,秩從九品下,準其參與地方教化之事,掌導民禮俗、勸課農桑之責;特賜錢二十萬、絹帛三十匹、綢緞三匹,以旌其舉賢之績。又念其孝行可嘉,母教有素,特授其母為九品誥命,以示朝廷褒獎賢士、推恩親眷之意。俾張正堂才得所用、儘其忠,其母榮沾恩渥、顯其德,更使天下知薦賢舉能者,不僅自身獲賞,親眷亦得榮光,朝廷賞擢之誠,莫過於此。”
“民楊鐵信,技藝精湛,協陳小九鑄馬蹄鐵,厥功可嘉。授將作監“匠人”,允其監外打造軍器,俾其技藝得施,亦助軍國之用。今特賜錢十萬、絹帛二十匹、綢緞五匹,以旌其能;蔭其一子入國子監為“監生”,習法令、明典製,待學業有成,許赴吏部銓選,量才授職。既酬鐵信獻藝之功,亦勉其家傳忠勤之誌,使天下工匠知技藝可顯、功勤可蔭,更懷報國之心。”
“另,著陳小九、張正堂楊鐵山即刻隨本禦史前往長安,麵聖謝恩。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貞觀三年正月二十六
”
“謝陛下,陛下萬歲!”陳小九、楊師傅和張老爺連忙躬身謝恩。
禦史大人收起聖旨,遞給旁邊的小吏,然後對陳小九和楊師傅道:“兩位起身吧。今天收拾一下,明晨隨本禦史進京。”
“謹遵大人吩咐。”陳小九和楊師傅站起身,老楊臉上還帶著激動的紅暈。
張老爺也走上前來,對著禦史大人拱手道:“大人,我等還請大人到寒舍稍作歇息!”
禦史大人看了看天色,快到中午,道:“也好,本官就叨擾了。”
一行人簇擁著禦史大人往張府走去,留下身後一片議論聲。
百姓們紛紛圍著裡正和其他鄉紳,打聽著聖旨上的內容,說著陳小九和楊師傅的好運,整個鎮子都沉浸在一種前所未有的熱鬨之中。
回到張府,張老爺連忙讓人備上最好的茶水點心招待禦史大人。禦史召來幾人,詢問馬蹄鐵相關事宜。
陳小九把昨晚整理的那張紙,交到禦史手中。禦史看了一遍,問道:“宣德郎,你那馬蹄鐵,還有沒有需要留意之處,本官好呈報得詳儘。”
陳小九躬身回道:“回禦史大人,除了形狀與材質,確有幾處關鍵需格外留意,我都大致在材料中寫了。”他指著紙上繪製的馬蹄鐵圖樣,細細解釋,“其一,馬蹄鐵的弧度必須與馬蹄嚴絲合縫。每匹馬的蹄形都有差異,需先將馬蹄修削平整,再依其輪廓打造鐵掌,若弧度不合,輕則磨傷馬蹄,重則導致馬匹行走不便。”
禦史大人撚著胡須,聽得認真,不時點頭:“有理,就像人穿鞋,需合腳才行。”
“大人所言極是。”陳小九續道,“其二,釘子的選用與釘製手法至關重要。釘子需用熟鐵鍛造,頂端要鈍圓,不可鋒利,長度以穿透馬蹄角質層卻不傷及內裡血肉為度。釘製時需斜向入釘,既保證鐵掌牢固,又避免釘子鬆動脫落。張大人對此頗有心得,他已掌握精準的釘製手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正堂聞言,連忙拱手道:“回大人,釘製方法確是試過多次才摸透竅門。釘子入得太深,馬會疼痛受驚;太淺,跑不了幾裡地就掉了。需得掛好才行。”
禦史眼中帶著讚許:“雖是馬用,但技藝貴在精細。”
“其三,”陳小九繼續說道,“馬蹄鐵需定期檢查更換。馬匹行走日久,鐵掌難免磨損,若不及時更換,磨損的鐵掌邊緣會翻卷,反而會割傷馬蹄。尤其是戰馬,出征前必須逐匹檢查,確保鐵掌完好,這才能真正發揮其效用。”
張正堂在一旁補充:“大人,昨日回家時,就發現邊緣已有少許磨損。可見小九說的定期更換,確是必要。”
禦史將那張紙折好,收入袖中,笑道:“宣德郎考慮得這般周全,難怪皇上會讚你‘少年英才’。這些注意事項,本官會如實上奏,讓將作監和兵部照著執行。看來皇上讓你入將作監習學,確是慧眼識珠。”
他又轉向楊鐵信:“楊匠人,你這打鐵手藝是家傳的?還是自己琢磨的?”
楊鐵信憨厚一笑:“回大人,小的祖輩就是鐵匠,打了一輩子農具。隻是這馬蹄鐵的活兒,是受小九指點,才打磨出來的。”
“能從農具到軍器,可見你悟性不低。”禦史道,“到了長安,將作監裡能人眾多,你可去多跟他們交流,說不定還能琢磨出更多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