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緩步走後殿時,長孫皇後正翻看一卷她自己手書的《女誡》。
見李世民進來,她放下書卷起身行禮,鬢邊的珍珠步搖輕輕晃動:“陛下今日議完事早些,可是精鹽的章程定了?”
“定了。”李世民接過內侍遞來的茶水,在軟榻上坐下,想起陳睿拆分六步的法子,嘴角忍不住帶了笑意。
“說起來,今日倒要多謝小九——哦,如今該叫陳睿了。他那分步設坊的法子,比克明與玄齡想得更細,將製鹽之法拆成六步,各院隔絕,工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縱是有人想偷學,也難窺全貌。”
長孫皇後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那少年竟有這般心思?臣妾前日見他時,隻覺沉穩,倒沒看出這等縝密的盤算。”
她走到案前,為李世民續了水,“這法子確實穩妥,精鹽關乎國計,保密一事最是要緊,一步錯便是損失巨大。”
“可不是。”李世民指尖在案上輕叩,“朕已讓閻立德改造西作坊,五日內務必完工。朕還給他賜了名,叫陳睿,取深明通達之意。這孩子無世家背景,心思又純,隻想著讓百姓吃上乾淨鹽,倒是比那些精於算計的老狐狸們更可靠。”
長孫皇後莞爾:“陛下既賜此名,想來是對他寄予厚望了。”她略一沉吟,話鋒轉向精鹽掌管之事。
“隻是……精鹽司終究是要握在自家人手裡才穩妥,如今讓張正鶴主持,雖可靠,卻非宗室,長遠來看怕是……”
李世民歎了口氣,望向窗外的宮牆:“朕何嘗不知。可你瞧朕的孩子們,襄城剛定下與蕭家的婚事,十二歲的姑娘家,總不能讓她拋頭露麵管鹽務;承乾才十歲,性子跳脫,還坐不住;麗質更不必說,八歲的娃娃,連賬本都認不全。宗室裡倒是有幾個年長的,可要麼貪財,要麼庸碌,哪個能擔此重任?我就想,讓承乾跟著小九跟著學學。”
“陛下此舉甚妙。”長孫皇後溫聲道,“陳睿既可靠,不如先讓他多擔些事,讓承乾跟著學學。太子年幼,正好讓他瞧瞧這民生疾苦,看看精鹽如何從粗鹽提純,如何走進尋常百姓家。等承乾熟悉了流程,明白這鹽務的要害,陳睿再逐步放手,確實乃兩全之策。”
李世民放下茶杯:“既然皇後也說好,就讓承乾從旁學習,讓太子每日去西作坊待一個時辰,先看看工匠如何篩選、如何熬煮這兩步,讓他知道這雪白的精鹽,來得有多不易。也讓他瞧瞧陳睿是如何做事的,學學那份踏實細致。”
今日,君臣商議的章程、帝後閒談的安排,都化作無聲的伏筆,悄然鋪向即將啟動的精鹽大業。
而此時的懷德坊,陳睿尚在燈下反複核對六步流程的細節,將各院工匠的職責、護衛的換班時辰、溶液的配送規矩,一一抄錄在冊子上,字跡工整如刻。
兩日後清晨,陳睿剛用過早飯,劉伯便引著張正鶴府上的仆役進來。
那仆役穿著青布長衫,見了陳睿便躬身行禮:“陳郎君,我家大人已在府中備下茶點,專等您過去商議精鹽的製造與銷售事宜。”
陳睿點頭應下,換了身半舊的襴衫——他如今雖有官職,卻仍不喜穿官服招搖。
他不知道,自己被賜名“陳睿”的消息,已在長安悄然傳開。說這少年因發明馬蹄鐵得了陛下賞識,賜了大名,往後定是前程似錦。
卻無人知曉,真正讓他被陛下看重的,是那關係國計民生的精鹽之法。
張府的書房裡,張正鶴正對著兩幅圖冊。見陳小九進來,他連忙起身相迎,將圖冊推到他麵前:“小九你來的正好,你看這分院的工匠人數,我按每院二十人算,六院正好一百二十人,可過濾與熬煮兩道工序,是不是該多添些人手?還有這精鹽鋪的選址,長安縣設十個,萬年縣九個,朱雀大街兩個,共二十一個,你覺得妥當嗎?”
陳小九先看工匠名冊,指尖點在“過濾”一欄:“過濾需用細麻布反複濾三次,確實費人手,再加十人吧,分成三班,免得累出紕漏。熬煮要盯著火候,二十人足夠,多了反而容易亂。”
他又看向精鹽鋪的分布圖,“朱雀大街的鋪子可設在東西兩頭,一頭靠近皇城,方便官員采買;一頭挨著西市,能吸引商戶。長安縣與萬年縣的鋪子,要選在坊市密集處,最好離糧鋪、肉鋪近些,百姓買完菜就能順帶買鹽。”
張正鶴連連點頭,又取出一本價目冊:“陛下定了價,上等鹽二百六十文一鬥,中等一百文,下等三十文。隻是……這上等鹽會不會太貴?世家大族雖不差錢,可若是覺得不值,怕是不願買。”
“不貴。”陳小九搖頭,“上等鹽色白如霜,顆粒細勻,熬湯做菜隻需少許便夠,實則比私鹽劃算。再說世家看重臉麵,用這雪白的精鹽待客,正合他們心意。倒是下等鹽,雖便宜,卻要保證成色,絕不能因為價低就劣質——百姓的眼睛亮著呢。”
“小九你說得是。”張正鶴提筆在價目冊上批注,“我這就讓人刻些木牌,掛在各鋪子裡,寫上‘下等鹽亦淨,朝廷不欺民’,讓百姓放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到銷售規矩,張正鶴又取出一份限購章程:“新鹽上市初期,得限購才好。平民每人限購一鬥,商號憑執照采購,每月不得超過十石。不然被鹽商囤積起來,咱們的定價就成了擺設。”
陳小九補充道:“還要給各鋪長發一本戶籍冊子,百姓買鹽時登記姓名住址,同一個人不得在多鋪重複購買。商號采購時,要在執照上蓋鹽鋪的印,每月彙總到精鹽司,若是發現哪家商號超額,直接取消資格。”
兩人從清晨議到午時,張府的廚子端上飯菜,他們也隻是匆匆扒了幾口,又接著商議。
從工匠的工錢——篩選匠每月兩貫,熬煮匠因技術要求高,每月三貫——到鹽袋的樣式,用粗麻布縫製,袋口縫上精鹽司的朱印,防止被人偷換。
連押運的馬車都定下規矩,車輪要刻上專屬記號,每車配護衛兩名,沿途需在驛站登記出入時間。”
說罷把冊子還給張正鶴。
張正鶴接過冊子,小心地鎖進書房的銅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