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堂早就餓了,抓起個饅頭就著雞湯吃起來,嘴裡含糊不清地說:“小九,我得給你算筆賬。”
他放下饅頭,從懷裡掏出個小賬本,“這水車的木料花了十五貫,竹子、藤條三貫,工匠工錢二十貫,還有些零碎的鐵器、麻繩,總共四十三貫出頭。”
陳睿喝了口雞湯,點點頭:“知道了,不算多。”
“還不算多?”張正堂瞪圓了眼,“尋常農戶一年的嚼用也就兩貫錢,四十三貫夠二十戶人家過一年了!你這還隻是座小的,往後要造大的,花費更厲害。”
陳睿笑了笑:“錢花了可以再掙,地裡的糧食耽誤了,可就補不回來了。我手裡還有些積蓄,先墊上無妨。”
“你有多少積蓄?”張正堂追問,“皇上俸祿都還沒發,封地的租子還沒開始收,你那點家底經得住這麼折騰?”
陳睿看向劉伯:“伯,咱們手裡還有多少銀錢?”
劉伯放下筷子,扳著手指頭算:“上次陛下賞的黃金百兩,一直沒動,按市價能兌九百多貫。還有些散碎銀子和銅錢,加起來約莫二十貫。”
張正堂大手一揮,“陳郎君要是缺錢,我這邊隨時能調。客棧和酒樓的收入,先給你支兩百貫出來。”
陳睿有些動容:“行,伯父您那邊能抽出來更好。”
“這有什麼的。”張正堂滿不在乎地說,“你為這兩個村子費了多少心?我這點錢算什麼?再說了,等水車造好了,地裡收成多了,你這縣子當得穩當,我跟著沾光的地方還多著呢!”
蓉娘在旁輕聲紅臉道:“我那裡也有些積蓄,是以前攢下的,雖不多,也能湊個二三十貫。”
“不用,”陳睿笑著擺手,“伯父先支兩百貫就行,應該夠了。”他看向張正堂,“那就麻煩您了,先預支上半年的收益吧。”
張正堂立刻拍板:“沒問題!下午回去我就去取來給你!”
解決了錢的事,陳睿心裡踏實了不少,拿起個饅頭慢慢吃著,開始盤算後續的規劃:“太平村這邊,河灣這座小水車先試運營幾日,看看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然後在灃河下遊再建一座大的,直徑三丈,用三十二根竹筒,這樣一左一右兩座,差不多能澆完太平村的八百畝地。”
他用筷子在桌上畫著簡易地圖:“草堂村地勢高些,得在灃河上遊建兩座大的,輪盤要比太平村的更大,直徑六丈,用四十根竹筒,再挖幾條支渠,把水引到高處的田去。這樣算下來,總共要再建三座大水車。”
李博在旁聽得認真,忍不住問:“三座大水車,得多少花費?”
“小的四十三貫,大的大概七十貫一座。”陳睿算了算,“三座就是二百貫左右,雜七雜八的開銷,兩百貫應該夠了。”
“兩百貫……”李博咋舌,“陳縣子真是大手筆!不過這錢花得值,等秋收時,這幾個村子的收成至少能翻一倍,到時候稅糧都能多收不少。”
秦老漢和劉老漢在旁聽著,眼裡的光越來越亮。
秦老漢說:“縣子爺放心,上工的漢子俺們都選好了,都是手腳勤快的,保證不偷懶!”
劉老漢也道:“毛竹俺們這就去砍,終南山裡有的是,保管挑最粗最直的!”
正說著,院外傳來一陣喧嘩。
原來是附近幾個村子的村民聽說了水車的事,也跑來想求陳睿幫忙。
為首的是個瘦高個老漢,手裡拿著個破碗,愁眉苦臉地說:“陳縣子,您看俺們村,跟太平村就隔了條河,咋就沒劃成您的封地呢?要是俺們也有水車,去年就不會餓肚子了……”
“是啊是啊,”旁邊的人附和道,“俺們村的地比太平村還好,就是缺水,要是能有水車,保證年年豐收!”
秦老漢見狀,連忙護在陳身前:“你們彆胡鬨!陳縣子的封地就這麼大,哪能顧得過來所有村子?再說了,這水車是縣子爺自己掏錢造的,又不是朝廷撥款,哪有那麼多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睿看著他們期盼又失落的眼神,心裡有些不是滋味,便對那瘦高個老漢說:“你們村要是真需要水車,可以去司縣衙報備。李大人說了,這水車要推廣開,到時候朝廷會有補貼,或許不用你們自己掏多少錢。”
李博連忙點頭:“沒錯!我回去就寫折子,奏請陛下推廣竹筒水車,到時候各縣都能造,不光你們村,全關中的村子都能用上!”
那老漢還是有些失落,卻也沒再糾纏,隻是望著太平村方向的水車,喃喃道:“還是太平村和草堂村命好啊……”
午飯過後,陳睿帶著眾人去灃河勘察地形。
站在河堤上望去,灃河的水麵比太平河寬了不少,水流也更急,確實適合建大水車。
陳睿讓楊鐵信測量水流速度和河底深淺,自己則和李博討論渠道路線,時不時在紙上畫幾筆。
蓉娘和劉伯在一旁整理帶來的工具,張正堂則在跟兩個村子的裡正交代上工的注意事項,聲音隔著河水傳過來,帶著股子乾勁。
錢沒了可以再掙,可當看到水流進乾裂的土地,看到村民們臉上的笑,那種踏實感,是多少金銀都換不來的。
“開工!”
陳睿朝著河岸的村民們揚聲喊道,聲音被風吹得很遠,“三座大水車,現在就開始準備!”
河兩岸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驚起了水鳥,撲棱棱地飛向金色的天空。
喜歡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成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