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殿。
“......鄠縣子陳睿,主持煉焦煉鋼之事,功勳卓越,暫賞陳睿黃金百兩、錦緞五十匹......待全功,再行封賞!”
“謝陛下!”
陳睿躬身謝恩,雙手接過內侍遞來的黃聖旨,卻仍保持著沉穩:“臣不過是做了分內之事,能為陛下、為大唐儘綿薄之力,已是臣的幸事,不敢受此重賞。”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目光落在他身上,帶著幾分笑意:“你當得起!櫟陽五座高爐創下三成五的出鐵率,連一塊廢品都沒有,這可不是‘分內之事’能做到的。朕問你,夜間進料的試產如何?爐溫能不能穩住?”
提到煉鐵之事,陳睿眼中立刻多了幾分光亮,抬眸回道:“回陛下,夜間進料已試產三日,臣讓工匠每時辰添一次焦炭,爐溫始終穩在一千三百度以上,出鐵率雖比白日略低半成,卻也有三成四,且鐵錠成色與白日無異。若後續再優化加料節奏,定能追上白日產能。”
“好!”李世民拍了拍龍椅扶手,聲音裡滿是振奮,又指了指案上那塊櫟陽送來的鐵錠,“輔機已跟朕提了,要在晉地設高爐,就地煉鋼,你覺得此事可行?”
陳睿略一思忖,上前一步道:“陛下,晉地此舉甚妙!那裡的鐵礦多是露天礦,開采省力,且石炭儲量比同官縣還豐,就地煉鋼能省九成運費。不過有一事需留意——晉地工匠不熟焦炭煉鐵之法,需從櫟陽調十名熟手工匠過去,再讓將作監把高爐圖紙細化,標注好風口角度、加料比例,方能保證一次投產成功。”
李世民聞言,看向一旁的長孫無忌,眼中帶著讚許:“你看,陳睿所想與你不謀而合。朕已任命張儉去統籌晉地之事,戶部也撥了十萬貫錢,你再跟張儉通個氣,把櫟陽的經驗細細告訴他,免得走了彎路。”
“臣遵旨。”陳睿躬身應下,又補充道,“陛下,臣還有一請——如今鐵產能漸增,除了軍械,還可大量打造鐵製農具與家用鐵爐。臣已畫好改良後的鐵犁圖紙,犁尖用生鐵鑄造,犁杆裹鐵,比木犁耐用三倍,且耕地更深;家用鐵爐也做了改進,爐膛加了夾層,既省焦炭,又能避免燙傷。若能在關中先推廣,明年春耕定能讓農戶省力不少。”
他越看越點頭,笑道:“你這腦子,總能想在前頭!朕準了,此事交由將作監負責,你隨時去督查。”
陳睿再次謝恩,心中卻已盤算開來——從同官煉焦到櫟陽煉鐵,再到晉地拓產,如今又要推廣鐵製農具,大唐的鐵業根基正一步步紮穩,假以時日,定能撐起民生與軍備的雙重需求。
但是,要讓這一切能夠良好的運轉下去。還得讓這煤鐵鋼能賺錢。
陳睿謝恩起身,目光落在殿角炭盆裡燃著的木炭上,忽然躬身道:“陛下,臣今日回朝,除了稟報煉鐵事宜,還想奏請一事——關於石炭的生意推廣。”
“回陛下,如今同官縣的煉焦場日產焦炭近三萬斤,還有擴大產能的空間,除了供給櫟陽高爐,大大有餘。”陳睿語速平穩,條理清晰,“臣想著,可讓石炭司在長安、洛陽等大城設‘石炭鋪’,分兩類售賣:一類是原煤,供酒樓、染坊等需大火力的商戶;一類是蜂窩煤,配著鐵皮炭爐賣,專供尋常百姓家用。”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商戶用原煤,比燒柴薪省三成成本——長安西市的酒樓,每日燒柴需五石,換成原煤隻需一石五鬥;百姓用蜂窩煤更劃算,一塊煤能燒半個時辰,十塊煤才抵一斤柴薪的價錢,冬日取暖,一家一月隻需百塊煤,比買柴薪便宜一半。”
李世民聽得認真,指尖在案上輕輕敲擊:“煤,這就是說的石碳,嗯,比石碳簡潔。以後這石碳就叫煤!價錢定得倒是親民,可百姓若不認石碳怎麼辦?先前有農戶說石炭燒著‘嗆人’。”
“臣早有準備。”陳睿回道,“鐵皮炭爐按圖紙打造,爐底留通風口,爐頂接煙囪,煙能順著煙囪排出,不會嗆人;蜂窩煤中間有孔,燒得透,煙也少。臣還想請陛下恩準,在長安城外設‘試燒點’,讓百姓免費試用三日,用過的百姓說好,自然願意買。”
一旁的長孫無忌也附和道:“陛下,陳睿此計可行。石炭司售賣石炭,既能讓百姓得實惠,朝廷也能有收益——按‘成本加一成利’算,每月單是長安一地,便能賺五千貫錢,日積月累,也是一筆不小的進項。”
李世民微微點頭,目光轉向陳睿,帶著幾分讚許:“你想得周全。就按你說的辦,讓石炭司即刻籌備石炭鋪與試燒點,所需工匠、物料,戶部、將作監全力配合。”
他忽然想起什麼,又道:“對了,那些靠砍柴為生的樵夫,石炭司要優先招募——讓他們去挖礦、運炭、做蜂窩煤,工錢比砍柴高兩成,既解決了生計,也少了山林砍伐之害。”
“臣遵旨!”陳睿躬身應下,心中鬆了口氣——石炭生意一旦鋪開,不僅能讓煉焦、煉鐵的產業鏈更穩,還能讓百姓真正受益,這才是“以煤養鐵,以鐵富民”的根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世民看著他,嘴角揚起笑意:“你這小子,總能把‘不起眼’的東西變成寶貝。好好辦,等石炭鋪開起來,朕也去瞧瞧百姓用得好不好。”
陳睿聞言,眼中驟然亮起,當即躬身進言:“陛下,若要讓石炭與鋼鐵產業長久興盛,單靠零散推進恐難成氣候。臣鬥膽提議,成立‘大唐煤鋼共同體’,將石炭開采、煉焦、鐵礦石挖掘、煉鐵、鐵器鍛造與運輸銷售統合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李世民握著鐵錠的手一頓,身子微微前傾:“細細說來,這共同體該如何運作?”
“回陛下,共同體可由朝廷牽頭,將作監與石炭司共同管轄,下設三大部。”
陳睿條理清晰地奏道,“第一部為‘煤焦部’,統管同官縣、晉地等煤礦的開采與煉焦場,按各地需求調配焦炭與原煤,確保煉鐵、民用兩端供應不缺;第二部為‘鋼鐵部’,負責櫟陽、晉地高爐的生產,以及後續鐵器精煉,按需分撥鐵料給軍器監與農具工坊;第三部為‘轉運部’,專門調度車馬,打通煤礦、鐵礦、高爐與各地銷售點的運輸線,避免物料積壓或短缺。”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更重要的是,共同體可推行‘以產定需’——比如軍器監需打造百架投石機,提前報給鋼鐵部,鋼鐵部便知需煉多少鐵;鋼鐵部算好鐵礦石與焦炭用量,再報給煤焦部與礦場,如此環環相扣,不會浪費半點物料。且各部門互通賬目,朝廷能實時掌握產能、銷量與收益,既防貪腐,又能靈活調整策略。另外,把煤鋼掌握在朝廷手裡,既可以避免無序發展,也可以避免有人趁此彆有用心!”
長孫無忌在旁聽得連連點頭,上前一步道:“陛下,陳睿此議甚妙!此前石炭、鋼鐵產業各管一攤,常有‘煉焦缺煤’‘煉鐵缺焦’的情況,成立共同體後,便能統一調度。且共同體可吸納各地工匠、礦工入籍,給予‘匠戶’身份,免其徭役,讓他們安心鑽研技藝,長久為朝廷效力。”
李世民眼中閃過決斷之色,將鐵錠重重放在案上:“準了!朕就依你們所言,成立大唐煤鋼共同體,由你二人共同督辦——陳睿主理生產技術,輔機主理統籌調度,所需官員、工匠、資金,戶部、吏部、將作監無條件配合!”
他看向陳睿,語氣帶著期許:“你要記住,這共同體不隻是為了產煤煉鐵,更是為了讓大唐的民生、軍備有堅實根基。往後,百姓能用便宜的石炭取暖、用耐用的鐵犁耕地,將士能有鋒利的兵器護疆,這才是共同體的真正用處!”
“陛下,臣還有一事!”
“還有?”李世民眼睛都瞪大了。
“陛下,大唐煤鋼共同體雖已立綱,卻有一事至關重要——如今熟手工匠稀缺,櫟陽、晉地兩處高爐,單是高爐值守、焦炭煉製便缺兩百餘名懂技術的工匠,若後續再拓新礦、建新爐,工匠缺口隻會更大。臣鬥膽提議,成立‘大唐技工學校’,專門培養煤鋼產業的手藝人才!”
李世民聞言,指尖在案上一頓,眼中露出思索之色:“技工學校?你想辦學?如何辦?”
“回陛下,技工學校可設兩大科:一為‘煤焦科’,二為‘鋼鐵科’。”陳睿條理清晰地回道。
“煤焦科教礦工識彆煤層、安全開采,教煉焦工匠控製火候、除硫提純;鋼鐵科教高爐值守、鐵水提純,還教鐵器鍛造——從鐵錠鍛造成鐵犁、鐵爐,每一步都由熟手匠人親授。
學製設為半年,學員從各地招募:一是煤鋼產業的學徒工,二是無業的青壯年,還可吸納部分聰明伶俐的流民子弟,管吃管住,學成後直接分派到共同體各工坊任職,給予‘初等十二級工匠’,免其徭役。待其技術提升,可根據其技術水平,申請考核,稱為中等工匠,高等工匠,每等分為四級,稱為三等十二級工匠體係。”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師資可由將作監抽調最資深的工匠,他們都是從實操中摸出經驗的老手,教出來的學員能直接上手。臣還想將煉焦、煉鐵的圖紙細化成‘教學圖譜’,標注清楚每一步的火候、用料、尺寸,讓學員看得懂、學得會,避免手藝隻靠‘口傳心授’導致失傳。”
長孫無忌在旁附和道:“陛下,陳睿此議切中要害!此前工匠手藝多靠家族傳承,一人離世,手藝便可能斷檔。技工學校既能批量培養工匠,又能將技藝標準化,往後共同體拓產,再也不愁沒人可用。且給予‘匠籍’免徭役,還能吸引更多人學手藝,一舉兩得!”
李世民眼中漸漸亮了起來,他拿起案上的鐵錠,對著晨光晃了晃:“好!朕準了!這技工學校就設在將作監,教學場地可櫟陽和同官各設一處,離高爐、煉焦場近,學員能邊學邊練,更易上手。所需校舍、教具,讓將作監即刻籌備;師資選拔、學員招募,由陳睿你全權負責——朕隻有一個要求:半年後,朕要看到第一批能獨立值守高爐、煉製焦炭的合格工匠!”
“臣遵旨!”陳睿躬身應下,心中滿是振奮——技工學校一旦建成,煤鋼產業便有了“造血”能力,不再依賴零散的老工匠,手藝能代代相傳,產業才能長久興盛。
他仿佛已看到半年後,一群年輕工匠圍在高爐旁,聽楊鐵信講解火候控製,手裡捧著細化的教學圖譜,眼中滿是對手藝的渴望。
李世民看著他意氣風發的模樣,嘴角揚起笑意:“你放心去辦,技工學校所需的銀錢、物料,戶部會優先撥付。”
喜歡穿越大唐成小道士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成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