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星火_棋中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5章 星火(1 / 2)

北疆,沙礫村。這個名字依舊帶著邊塞的荒涼與貧瘠,但內在的氣象,卻已悄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金將軍在葉楓母親——蘇婉的悉心照料和林府秘密渠道送來的珍貴藥物作用下,終於從漫長的昏迷中蘇醒。斷臂之傷雖無法挽回,但蝕骨之毒的威脅已被遏製,他強大的將級體魄開始自我修複。醒來後的第一件事,他便掙紮著要見此地主事之人。

當他看到蘇婉夫人雖麵容憔悴卻眼神堅定地主持大局,又聽聞葉楓已將他們安頓於此並賦予重任後,這位鐵血老將虎目含淚,掙紮著要從床上下來行禮,被蘇婉堅決攔住。

“金叔,您重傷未愈,切勿多禮!楓兒將您和此地托付給我,但我一介婦人,於此道實是外行。這建軍立基之事,還需您來掌舵!”蘇婉語氣懇切,沒有絲毫將軍夫人的架子,反而如同一位托付重任的主母。

金將軍看著眼前這位曆經磨難卻依舊堅韌的主母,胸中豪氣與責任感油然而生,他僅存的左拳緊握,重重點頭:“夫人放心!老金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定不負少主所托,將這‘星火’給您和少主燒起來!”

於是,沙礫村深處,金將軍開始了“點燃星火”

他以殘軀之身,展現出驚人的統禦力。將陸續秘密前來投奔的數十名“金軍”舊部迅速整編,設立崗哨、製定紀律、開展訓練。沙礫村外圍布下了無數明哨暗卡,內部則按照最簡易卻有效的軍營模式運作,警戒程度甚至超過了邊軍正規營地。

他並未局限於舊部。憑借其多年戍邊積累的聲望和對邊塞男兒的了解,他開始暗中考察、接觸附近村落中那些受過朝廷或貪官壓迫、心懷熱血且身手不錯的青年獵戶、牧民。經過嚴格篩選和考驗後,吸納其中忠誠可靠者加入,隊伍開始像滾雪球一樣慢慢擴大。

通過葉楓留下的信物和暗號,他與馮掌櫃建立了聯係。望龍門商會龐大的物流網絡開始悄無聲息地向沙礫村輸送糧食、布匹、藥品、乃至偽裝成農具的鐵料。金將軍則以邊境特有的獸皮、藥材由新加入的獵戶和牧民提供)作為交換,並提供邊境安全的隱性保障,雙方合作愈發默契。

蘇婉的智慧與“氣運”:所有人都以為這位將軍夫人隻是精神象征,但很快,人們便發現了她的不凡。

她並未插手具體軍務,而是將精力放在了後勤、內政和人心上。

安撫人心:她親自慰問每一位傷病的士兵和他們的家眷,細心安排食宿,調解內部小摩擦。她那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極大地安撫了這些背井離鄉、提著腦袋拚命的漢子們的不安,凝聚了人心。士兵們私下都敬稱她為“葉夫人”,真心擁戴。

發現問題:在與村民和士兵的閒聊中,她敏銳地察覺到兩個最大問題:水源不足和武器匱乏。沙礫村僅靠幾口淺井,難以支撐日益增多的人口和未來可能的大規模鍛造。武器更是緊要,僅靠舊部帶來的和望龍門零散輸入的,遠遠不夠裝備新兵,且質量參差不齊。

“氣運”指引:無人知曉,蘇婉看似柔弱的身體裡,隱藏著一個極其特殊且罕見的輔助型“炮”級能力———“吉兆”。這種能力無法直接用於戰鬥,卻能模糊地感知到與“集體氣運”或“地脈靈氣”相關的吉凶、資源方位。

一日,她屏退旁人,獨自立於村後荒蕪的山坡上,閉上雙眼,默默感應。意識仿佛融入大地,延伸向四麵八方。許久,她感到東南方向傳來一絲極其微弱、卻充滿生機的“牽引感”,同時西北方向則有一種“沉凝厚重”的感應。

她立刻找來金將軍,隻說:“金叔,我祖上略通風水。我感覺東南方向地下或有水源,西北那片山嶺,或許有我們需要的鐵石。”

金將軍將信將疑,但出於對夫人的尊重,還是派出一小隊心腹,攜帶工具按指示方位挖掘、勘探。

數日後,消息傳回,整個沙礫村震驚了!東南方向真的挖出了一條水量充沛、水質清甜的地下暗河!解決了最大的人口和工坊用水難題!西北方向發現了一處品質極佳的露天鐵礦苗,甚至伴生有少量可用於鍛造精品兵刃的特殊金屬!

消息傳開,所有看向蘇婉的目光都充滿了難以置信的敬畏!這位夫人,簡直是天降福星!

金將軍激動得獨臂微微顫抖,對蘇婉深深一躬:“夫人…您真是…真是天佑我葉家!天佑我宏軍!”他徹底明白了少主為何要將夫人安置於此,這絕非簡單的保護,更是埋下了一枚至關重要的戰略基石!

而在蘇婉忙於安撫人心、整合內務時,她聽聞村中有一位獨自撫養兒子長大、性情剛烈善良的寡婦,兒子前些年也被征了兵,音訊全無。同是天涯淪落人,蘇婉便帶了些食物衣物前去探望。

那寡婦開門,見到氣質不凡卻態度溫和的蘇婉,先是一愣。兩人交談之下,竟發現分外投緣。那寡婦性子直爽,見識也不凡,對村中人情世故了如指掌,給了蘇婉很多幫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閒聊間,蘇婉問起她兒子的名字和特征,想著或許能通過金將軍的舊部關係幫忙打聽一下。

當那寡婦說出一個名字並描述其相貌時,蘇婉如遭雷擊!

那名字,那相貌特征…分明就是她另一個兒子——葉雲!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