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下值的時候,內閣首輔劉一燝收到一封內侍送來的奏折。
他還以為皇帝對遼東的經撫之爭有批示。
無奈展開一看,立刻站了起來,越看越妙。
行行行,這梯子得給。
咱致仕之前,可是把朝臣都捏一塊了。
奏折都是館閣體,不需要重新抄錄,劉一燝立刻寫開頭、署名,遞給中書舍人抄錄幾封,同時叫內閣、六部尚書、都察院開會。
內閣葉向高、韓爌、孫承宗、史繼偕、何宗彥、朱國祚,六部周嘉謨、李汝華、孫慎行、王象乾、黃克纘、王佐,都察院張問達、鄒元標、趙南星。
葉向高早在萬曆四十年就是首輔,那時候是東林盟友,這次東林召回來後,徹底成為東林,劉一燝若辭官,沒人能跟他爭。
“諸位,朝事艱難,朝廷更需要團結,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薩爾滸之敗前車之鑒,中樞催促前線是大忌。
不論是齊楚浙、還是東林,南人也好、北人也罷,大家都是明臣,同殿為臣,精誠團結為要,人在京城,遼西情況完全不知,個個喋喋不休,屬實令人發笑。
遼西既然撼動大明中樞,那就不能不管,本官決定,大家都去看看,沒看過就不要吵了,若要吵,那也隻有去過遼西才有資格。
明天各衙派一個使者,與五軍都督府、內廷一起代陛下去遼西看看,不需要多大的官,長眼睛就可以,諸位各自推選吧,他們將代表諸位。”
幾人對視一眼,莫名其妙,現在說什麼‘大團圓’的話,惹人發笑。
劉一燝看他們不說話,自顧自起身,“就這麼定了,本官上奏,使團九月出發。”
他說完就這麼走了,中書舍人放下幾本奏折,片刻之後就響起罵聲。
“可笑,這是什麼行為,中樞不決斷,推給幾名欽差。”
“內廷什麼有資格參與遼東國戰。”
“他們怎麼會有外事權。”
……
無論他們罵什麼,口是心非。
有膽你上奏反對,立刻成為破壞團結的罪魁禍首。
這計謀真是又爛又毒。
兵部尚書王象乾歎氣。
大明朝廷若安靜,比吵鬨更可怕。
一旦首輔辭官,兵部就是靶子,無數人盯著遼東,事無巨細都會被反複質詢。
無法應對,兵部尚書做不下去。
吏部尚書失去兵部的奧援,同樣做不下去。
所以,首輔辭官,就是兵部尚書辭官,就是吏部尚書辭官。
顧命即將致仕,東林在火速掌控朝堂,全力支持前線,大勢如此。
葉向高值房,韓爌拿著奏折,指著戰場觀摩團幾個字,對葉向高和孫承宗道,
“這不是正常人的想法,劉一燝雖然署名,但他也在用這幾個字告訴我們,這本奏折出自內廷,出自宣城伯兄弟。”
葉向高點點頭,表示他看出來了,“真是一個爛計,對國事毫無益處,卻給內廷爭取了至少三個月時間。我們對付武勳就上當了,隻能全力碾除齊楚浙,到時候內廷也有了大量人手,哎,陛下不信我們呐。”
孫承宗拍拍奏折,“老實說,這主意有點…帝王思維,又爛又毒,目標明確,就是讓朝堂閉嘴,安靜一段時間,我們全力支持戰事,內廷掌軍已成事實。”
葉向高再次點頭,“是啊,我們不得不順著來,掌握吏部和兵部,工部就留給浙黨緩氣吧,也能堵悠悠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