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不正常了,就正常了_1621,不一樣的大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1621,不一樣的大明 > 第125章 不正常了,就正常了

第125章 不正常了,就正常了(1 / 2)

推荐阅读:

鄧文映差點被俘,差點自儘。

她帶著十名部曲到大淩河,熊廷弼派兩人帶路。

還沒到遼陽,就遇到十名斥候。

鄧文映的武器,乃特製的虎頭湛金槍。

聽起來好似與馬超、秦瓊、高寵、常遇春的武器一樣。

實則定遠侯給弄的空心槍頭,裡麵塞通心木與槍杆鉸接。

需要熟練的巧勁,與秦良玉的白杆槍類似。

槍頭寬,重量輕,韌性大,槍花如閃電,令人防不勝防。

不適合單打獨鬥,卻適合群戰。

十名虜兵斥候看部曲沒有弓,笑嘻嘻靠近,被盛怒的鄧文映一個回合就挑了五個脖子,再反應已來不及。

但鄧文映到遼陽十裡,麵對四百虜兵,毫無機會。

部曲被射殺,她擊退試圖活捉的虜兵。

槍頭抵喉,大吼要進遼陽,否則就自儘。

虜兵看部曲帶著聖旨,馬上彙報巡視的主將。

何和禮來了。

問清身份,禮尚往來,和煦送客。

令虜兵把部曲所帶的東西給送到城牆下,就這麼進來了。

前後不過一刻鐘。

衛時覺聽鄧文映說了一遍城外的事,頓時笑了。

笑自己眼瞎不識人。

笑某人不該鬥心眼。

笑阿巴泰遇人不淑。

笑戰爭瞬間又無厘頭了。

何和禮出現,談交情、互相‘送禮’。

老東西反向釣魚,玩的不好,時間就是最大的破綻。

太短了,太急了。

老子玩猥瑣,是十拿九穩才敢玩。

這何和禮純粹自大,可能身為謀臣,與太多傻子打道,過於自負。

戰爭走向不正常,那就正常了。

等著吧,事前有多聰明,事後有多愚蠢。

前院大堂。

一群人拿著聖旨,看得樂不可支。

這時候已經中午了,衛時覺從門口出現。

眾人齊齊下跪,“叩謝夫人高義。”

衛時覺輕咳一聲,“正好初六,大順日,今晚是我們夫妻的喜日子,每人發半斤馬肉,不準喝酒。

戌時初,城頭二十步一堆篝火,城內每隔五十步一堆篝火,越旺越好,每人給老子送一次祝福,戌時一刻,對著天空大吼。

黑雲鶴,把我讓你準備的門板、床板,全部放到東大街民居後麵,彆引燃弄錯,有會唱歌的士兵,每人賞半斤,嗓子不啞,不準停。”

他說完又走了,且下令把扈爾漢放出去。

眾人麵麵相覷,這麼熱鬨嗎?

好像沒毛病,絕境同死,這夫妻倆都值得佩服。

後院書房,鄧文映靠在火牆,她想沾水擦臉,疼的嘶牙咧嘴。

“彆洗,會留疤。”

鄧文映回頭,咧嘴一笑,“疤痕追不上咱們。”

這笑容有點嚇人,衛時覺卻心頭一軟,抱著她靠牆,“你休息一會吧。”

“不瞌睡,我怕見不到你。”

衛時覺笑著親吻,她又哭又笑,原來還是個女人。

“文映,今天是咱大喜的日子。”

“嗯,下輩子咱還是夫妻。”

“下輩子太遠了,今晚送你一個大禮。咱要站在遍地紅花中,給最美的文映。”

沒人來打擾他們。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

扈爾漢被吊下城牆,立刻被女真兵接走。

何和禮、阿巴泰、李永芳拱手相迎。

扈爾漢下意識回頭看一眼遼陽,鬱悶問道,“明軍在高興什麼?個個帶笑,老子莫名其妙就出來了。”

“哈哈~”

何和禮大笑一聲,“咱們到大帳說。”

扈爾漢左臂中箭,一個黑窟窿。

郎中給上藥,何和禮在旁邊給解釋了一遍鄧文映的事。

人家剛放了格格,就算天命汗也會放人。

聖旨看了一遍,得知京城反應,沒必要留人。

扈爾漢聽完,有點生氣,“放老子出城,原來是為了婆娘,這家夥氣度不錯。”

何和禮笑著問道,“還想到了什麼?”

扈爾漢冷哼一聲,“你問都不問就把他婆娘放進去,讓他以為咱們迂腐,進而狂妄。混蛋利用老子,還想玩一次俘虜傳信,竟然想著偷營。”

啪~

何和禮一拍手,“衛時覺非常機敏,會利用一切機會,戰爭嘛,就要不擇手段,咱們想困死他,但沒糧草浪費,那反著思考,給他一個機會。”

阿巴泰跟著道,“明軍受不了日夜被騷擾,原本不敢反擊,但夫妻團圓,雙方都不會想到今晚有戰事,他是聰明人,一定以為咱們放鬆警惕,遼陽越熱鬨越會反擊,城裡的興奮給義兄看。”

李永芳再說道,“我們不能等明軍遠離城門,就算全砍死,也不過一半戰力,他們反而能撐更長時間,靠近城門埋伏,反殺回遼陽。”

扈爾漢笑著點點頭,“確實有意思,哈哈…”

女真一群智囊在執行努爾哈赤的命令。

但他們聰明,是反向手段執行。

何和禮、扈爾漢、李永芳信心十足,把規規矩矩的阿巴泰也帶壞了。

太陽很快落山。

阿巴泰照例派出二百人,去城北騷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昏的時候,城頭太亮了,絲毫沒有機會。

接著整個遼陽亮如白晝。

幾人驚訝看著城頭密布的篝火,騎軍絲毫沒有設伏的機會,三裡外就被發現了。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