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拋出了第三個提示,內容更加曲折:
【提示三:同治皇帝染病,被公認為最大的責任在於恭親王奕欣的兒子。也正因此,同治死後,本應作為近支宗室第一繼承人的恭親王一族,被迫放棄了皇位繼承權,才由醇親王奕譞的後代繼承大統。】
“恭親王的兒子?!”
“鬼子六奕欣)家的孩子把皇帝給害了?”
“這……這怎麼可能?是意外還是……”
這個提示在道光時空引發了軒然大波!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了才七歲的未來恭親王奕欣身上。
奕欣自己也驚呆了,指著自己的鼻子,小臉煞白:“我……我未來的兒子?害死了四哥奕詝,未來的鹹豐)的兒子?”他完全無法理解,這從天而降的“罪責”從何而來。
道光皇帝的臉色陰晴不定。他剛剛還在懷疑奕欣是否有奪位之心,此刻提示卻表明,奕欣一族反而是因為“失職”或“過錯”而失去了繼承資格?這轉折讓他措手不及。“看來……非是老六有心奪位,而是其子不肖,釀成大禍,牽連全族?”他心中稍安,但看向奕欣的眼神依舊複雜,決定繼續聽下去,以免再次被打臉。
其他時空的人們則更多是看個熱鬨,覺得這皇室內部的恩怨糾葛,真是比戲文還精彩。
緊接著,第四個,也是最具衝擊力的提示來了:
【提示四:當有太醫診斷,說出同治皇帝所患病症時,慈禧太後表現得極為驚慌,連忙當場斥責太醫:‘皇帝得的是天花!’……然而,從後世殘存的太醫脈案記錄來看,症狀與天花並不完全相符……當然,就連這些關鍵的脈案記錄,後來也大多被人為銷毀或篡改了。】
“轟——!”
這個提示,徹底顛覆了之前“虎毒不食子”的簡單推論!
“慈禧……驚慌?”
“她為什麼要急著定性地為天花?”
“脈案不符……還被銷毀?!”
一連串的疑問,像驚雷一樣在眾人腦海中炸響。
順治時空,孝莊太後猛地攥緊了手帕,她作為曆經三朝、經曆過權力風雨的女人,瞬間就嗅到了其中不尋常的氣息。“她在掩蓋!她不想讓人知道皇帝真正的病!”一個可怕的念頭浮現:難道皇帝的病,比天花更讓她難以接受,或者……更會引人聯想?
康熙時空,康熙帝眼中精光爆射:“朕就說其中有詐!果然是欲蓋彌彰!她驚慌什麼?是怕人知道真正的病因,會牽連到她自己嗎?!”他幾乎已經認定,同治之死,慈禧脫不了乾係,即便不是她直接下手,也必然是某種她極力想要掩蓋的醜聞所致。
乾隆時空,乾隆和嘉慶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震驚。乾隆喃喃道:“驚慌……篡改脈案……這已非尋常母親喪子之痛,這分明是做賊心虛!她到底在隱瞞什麼?!”
道光時空,道光帝隻覺得一股寒氣從腳底直衝頭頂。他看向懵懂的奕詝鹹豐),仿佛看到了未來兒子早逝、孫子死因成謎、兒媳慈禧)行為詭異的悲慘景象。“我愛新覺羅家……後世竟是如此不堪嗎?”巨大的悲哀和無力感淹沒了他。
這一刻,“虎毒不食子”的常理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如果慈禧是清白的,作為一個母親,兒子染上“很好治療”的疾病,她應該全力救治,為何要驚慌?為何要急於定性地為另一種病?
如果慈禧是清白的,為何要在脈案上做手腳,甚至將其銷毀?
這反常的舉動,無不指向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性——同治帝的真實死因,或許與他的母親,有著某種難以分割的、黑暗的關聯。
“難道……真是她……”這個念頭,如同毒蛇,悄然鑽入許多人的心中。
人們不再僅僅關注那“很好治療”的疾病本身,而是更加聚焦於慈禧太後的反常行為。她究竟在害怕什麼?她在掩蓋什麼?同治帝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難以明言”的醜聞或陰謀,需要動用如此手段來遮掩?
所有的線索都交織在一起,指向一個隱藏在曆史迷霧深處的、關乎帝國最高權力核心的驚人秘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天幕最終揭曉,那讓慈禧太後驚慌失措、不惜篡改曆史的,究竟是何等病症?而恭親王之子,又在這其中扮演了怎樣一個“責任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