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努爾哈赤、順治、康熙三個時空的人們,屏息凝神,等待著天幕列出最終選項,好確認那位集“爭議國策”、“續命之功”、“八旗改革”與“青海慘敗”於一身的皇帝究竟是誰時,天幕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灰色的幕布上,並未浮現出預期的甲、乙、丙、丁選項,反而猛地閃爍起刺眼的紅光,一行巨大的、帶著強烈警示意味的文字取代了一切:
【警告:此題答案對不同時空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構成實質不公。現取消此題繼續答題流程。請出題者吸取教訓,後續命題需規避此類錯誤。】
文字持續了數息,隨後,連同整個第六題的題乾和所有提示,都如同被一隻無形的手抹去般,迅速淡化、消失。天幕重新恢複了沉寂的灰色,仿佛剛才那場牽動無數人心的問答從未發生過。
這突如其來的中止,讓前三個時空瞬間陷入了巨大的錯愕和不解之中。
“取……取消了?”
“什麼意思?什麼叫嚴重不公平?”
“信息不對稱?是說我們知道得太少了嗎?”
“混賬!話說到一半,豈有此理!”
“那皇帝到底是誰啊?!攤丁入畝、續命二百年、青海慘敗……這到底是誰乾的?!”
疑問、frustration、不甘,如同野火般在努爾哈赤、順治、康熙的時空中蔓延。他們感覺自己被吊在了半空中,最關鍵的信息被硬生生掐斷。尤其是那些已經根據提示在心中有了模糊猜測比如康熙可能已隱隱指向胤禛)的人,更是憋悶得難受。他們對著重歸寂靜的天幕發出無聲的質問,渴望得到一個解釋。
而在乾隆和道光時空,人們看著那紅色的警告和消失的題目,先是一愣,隨即大多露出了了然的神情。
“原來如此……”乾隆輕輕籲出一口氣,緊繃的心弦終於鬆弛下來,甚至帶著一絲劫後餘生的慶幸,“是了,我等知曉皇考雍正)一切作為與結局,若真讓聖祖爺那邊的時空也參與答題,對他們而言,確實堪稱‘嚴重不公’。”
道光也微微點頭,理解了天幕的“用意”。他們站在已知曆史的終點,回頭看這道題,答案如同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但對於身處曆史進程中的先祖們來說,這些信息支離破碎,充滿矛盾,讓他們去猜,確實是強人所難,也容易引發不可預知的混亂。
“幸好取消了……”嘉慶也低聲道,若是讓康熙爺知道這一切都是世宗爺胤禛)乾的,那場麵簡直不敢想象。
他們清楚地知道答案,卻無法、也無法向過去的時空傳遞任何信息。那道橫亙在不同時空之間的無形壁壘,此刻顯得格外分明。前三個時空的沸騰與質問,他們聽不見;而後兩個時空的“了然”與慶幸,前者也無人知曉。
天幕之下,因一道被中止的題目,呈現出一種詭異的割裂狀態。一方是意猶未儘、滿腹疑團的躁動,一方是洞悉一切、暗自慶幸的沉默。而那隱藏在警告背後的“出題者”,其目的與規則,也顯得愈發神秘莫測。
經此一事,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天幕問答,並非一場簡單的知識競賽,其背後似乎隱藏著更深層的意圖和必須遵守的“公平”法則。下一個問題,又會是什麼?
麵對天幕突兀中止第六題,努爾哈赤時空在最初的躁動後,很快陷入了一種複雜的情緒。努爾哈赤本人盯著重歸灰色的天幕,目光深沉。
“清太宗……是皇太極。”他心中已然明了那未竟答案所指,“若因懼怕未來的失敗與爭議,就不讓老八繼位……”
他搖了搖頭,將這個念頭驅散,“哼,本汗剛剛不也在寧遠城下折戟?勝負乃兵家常事,豈能因噎廢食!隻要這江山是咱愛新覺羅家的,些許挫折,打回去便是!”
他骨子裡的堅韌和開拓精神,讓他更看重王朝的延續本身,而非一城一地的得失或某個政策的好壞。他很快將此事拋諸腦後,繼續琢磨著改國號為“大清”的具體事宜。
而在順治時空,少年天子福臨更多的是茫然。他連自己的兒子們都還沒有呢,更遑論去操心孫子輩哪個皇帝會乾什麼。
“反正朕能活到七十二歲,在位六十五載,後麵的事……後麵再說吧。”他帶著一種近乎天真的樂觀,很快將注意力重新放回了眼前的朝政和如何對付南明勢力上,那未揭曉的答案對他而言,遠不如李定國、鄭成功的攻勢來得真切。
康熙時空的反應則要複雜和激烈得多。天幕雖未明說,但一連串的提示,尤其是“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以及“力圖改革八旗”,幾乎已經將矛頭隱隱指向了以“務實”、“嚴苛”著稱的四阿哥胤禛雍正)。朝野上下,但凡有些政治嗅覺的人,心中都已有了幾分猜測。
一股暗流開始在京城湧動。
一些早已依附其他皇子,或本就與胤禛不睦的官員、勳貴,覺得這是打擊政敵的絕佳機會。他們暗中串聯,準備上奏,以“天示預警,其政酷烈,動搖國本”為由,懇請康熙皇帝慎重考慮儲位人選,甚至隱隱暗示應剝奪胤禛的繼承資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更多的明眼人,包括那些核心的重臣,卻保持著沉默和觀望。他們深知,在這大清天下,最終的決定權從來不在所謂的“民意”或“輿論”,而隻在於乾清宮龍椅上的那一位。人數的多寡,在絕對的皇權麵前,毫無意義。
康熙皇帝玄燁,此刻正閉目沉思,手中緩緩撚動著佛珠。殿內寂靜無聲,落針可聞。
他腦海中反複權衡著天幕揭示的一切:
那“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固然會激起士紳劇烈反對,但若能成功,國庫必然充盈,或真能緩解土地兼並之弊……而那“續命二百年”的誘惑,更是如同磁石般吸引著他!作為一位立誌超越前古的帝王,還有什麼比延長王朝氣運更極致的功業?
至於“青海慘敗”,確實令人心痛憤怒,但……“京旗四千八百人隻餘二百……”康熙的眉頭深深皺起,他並非不通軍事的昏君,如此懸殊的傷亡,恐怕不全是統帥無能,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正在於天幕之前提示的——八旗子弟已耽於享樂,戰力下滑!這反而印證了“改革八旗”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還有那“力圖改革八旗”……這觸及了最核心的利益,阻力必然空前。但若不敢觸動,任由八旗腐化下去,今日損失四千八,他日就可能損失四萬八!這王朝的根基,才真正危矣!
良久,康熙緩緩睜開雙眼,眸中已是一片清明與決斷。他輕輕放下佛珠,目光掃過下方垂首肅立的兒子們,尤其在胤禛身上停留了一瞬,深沉難測。
“傳朕旨意,”康熙的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天幕之言,荒誕不經,虛實難辨。凡有借此妄議朝政、攻訐皇子、動搖國本者……以妖言惑眾論處,絕不姑息!”
他沒有對任何具體政策或事件表態,但他用最直接的方式,掐斷了所有試圖利用天幕信息進行政治攻擊的苗頭。他保住了胤禛,至少是暫時保住了。
因為在那“續命二百年”的宏大前景麵前,所有的爭議、風險、乃至一時的慘敗,似乎都成了可以容忍的代價。康熙,選擇了相信那個最艱難、卻也最具潛力的未來。至於胤禛未來能否扛住這滔天的壓力,真正推行那些政策,並最終實現“續命”的奇跡,那就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喜歡天幕:大清要命問答,答對誅九族請大家收藏:()天幕:大清要命問答,答對誅九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