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文吃過晚飯後,就坐在小院的桂花樹下,手上拿著明天的考試內容,也就是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文章在翻看,快速翻閱一些難點重點。
對比四書文,五經文的難度要高得多,不過據說第二場的經文主要是以墨義的形式,也就是填空題為主,在空格裡填入合適的字詞,倒也不算太難。
陳遠文心中稍微安定了些,可仍不敢有絲毫懈怠。就在他全神貫注在快速把五經過一遍的時候,突然一陣嘈雜聲從院外傳來。他皺了皺眉,放下手中書卷起身去看。
原來是因為這兩天是縣學考試的時間,靠近縣學的這條詩書街的住戶很多都會騰出一兩間房子臨時高價租給來參加考試的考生及其家屬,據說一天房費高達100200文不止,甚至有些住戶會全家臨時搬去親戚家或回鄉下短住幾天,把整個小院臨租出去,兩三天的租金可以頂一個月的租金,發出聲響的是陳遠文家隔壁的民居。
陳遠文側耳細聽,應該是今天參加考試的考生在家長的一句“今天考得怎麼樣?”的逼問下就徹底崩潰了,哭喊著:“太難了,我不要考了,我要回家。”
然後,某考生就想奪門而出,某家長就趕緊出門追,雙方在門口各種拉扯,引來一堆晚飯後正無聊準備吃瓜消食的市井小民。
某家長見狀本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原則力勸小的回去,而小的看到這麼多人圍觀更來勁了,哭喊著“再也不要讀書了,考試太難了”,然後吃瓜群眾就在那裡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吃瓜情報。
群眾甲說:“你看,我就說嘛,縣學考試是很難的,不是每個人讀兩年書都能考進去的,但總有人不自量力。你看他那傻頭傻腦的樣子,能考得上才出奇。”這位吃瓜群眾純粹從考生個人資質方麵發起質疑。
群眾乙說:“就是嘛,看那位家長的穿著家中也不富裕,非要心比天高,妄想出個讀書人改換門庭,談何容易。讀書考功名那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家才能想的事情”。這位吃瓜是從考生的家世背景發起質疑。
群眾丙說:“哎,可憐天下父母心,當爹娘的為了小孩能有出息,能有出路,吃再多的苦都沒所謂,隻要他爭氣。但是這位考生明顯自己都沒有信心,就不要再勉強了。其實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也不是非得死磕讀書這條路”。這是理智型吃瓜群眾,連孩子的後路都給想好了。
觀眾丙說:“算了算了,彆看了,都散了吧,李公子,趕緊隨你爹回屋子再說。”這明顯是某崩潰考生的熟人,好心地打發吃瓜群眾,讓他們趕緊回屋。
也許是某考生發泄過後平靜了,意識到丟臉了,終於在他爹的拉扯下不情不願地回到屋裡。
沒有熱鬨可看,陳遠文也和他爹回自己家把院門也鎖下了。陳遠文坐回桌子邊,繼續看書,陳傳富期期艾艾地站在一邊,靜默不語。
陳遠文看了他一眼,終於忍不住問:“爹,您這是有事要說?”
陳傳富看了一眼,身姿挺拔,端坐在桌前手不釋卷的陳遠文,剛才因為看了一段想棄學而擔心的情緒忽然消散了,他兒子可不是那位厭學考生,連陳童生都說他家文仔天資聰穎,考縣學應該沒有問題,文仔自己也說今天考得不錯,他應該相信他。
“沒事,爹就想問你,明天早餐你想吃什麼?”
陳遠文聽後,詫異地挑了挑眉,心想,這裡的早餐不是粥就是粉,還能變出什麼花樣來,而且他一向不挑食。
“我都可以,不挑食,阿爹做什麼我就吃什麼,但最好不要喝粥,明天還要考試喝粥老上茅房可不行。”
“好的,阿爹知道了。明天給你做個豬雜菜心炒米粉怎麼樣?”
“這麼早能買到豬雜嗎?”
“可以,前頭書鋪的老板告訴我,隔壁巷子有間肉鋪,很早就開門,我早早去買回來,你睡醒就能吃上了。”
“好,那辛苦阿爹了。”
“不辛苦,不辛苦,隻要你喜歡吃就行。我不打擾你,你快看書。”說完,陳傳富就去收拾廚房去了。
陳遠文看了一會書,想了想,還是決定好好休息,睡不著,躺在床上放空一下也行,他爹這人,隻要他沒睡,他爹是肯定要守著他的。
躺在床上的陳遠文,不知道是下午回來的時候,睡了一覺,還是因為隔壁那位厭學考生的吵鬨,腦海裡勾起了一些關於科舉製度的久遠回憶。
古代封建皇朝的科舉製度,是古代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製度整整實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舉考試從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備的製度,共分4級: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義,以“五經”或“四書”文句命題,闡釋義理。“五經”題須依據宋元人的注疏,“四書”題則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並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一級的童試:也叫“童生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明代由提學官主持考試,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考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考試地點分彆在縣、府、州。院試三年內舉行兩次,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第二級的鄉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舉行的考試,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第三級的會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會試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第四級的殿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皇宮殿廷舉行的考試,又稱“禦試”“廷試”“廷對”等,是科舉製最高級彆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常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乾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乾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二甲、三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陳遠文算了一下,他今年8歲,如果今天能順利考入縣學,在縣學從丙開始,就算能夠一年升一級,最快也要3年後,才能參加第一級的童試,就一個童試,還要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關才能得到秀才這個士的階級的最低的門檻,這最快要23年,也就說他最快也要14歲之後才考上秀才。
然而,之後的鄉試才是最慘烈的。鄉試要在秋老虎的季節被困在蒸籠樣的考場裡奮戰9天9夜,沒死也要脫層皮,就這考試環境已經是地獄級彆的了,簡直聞之已經心神俱疲,很多有才華的人都是倒在這環境上,有些身體差的秀才考一次鄉試就差點都命丟了,再不敢嘗試第二次。
喜歡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