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文很快就適應了在越秀書院借讀的生活,書院一般是旬休,也就是十天休息一天。
旬休的日子,他一般都會一頭紮進琉璃廠,和廠裡的老師傅研究新配方的透明玻璃。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曆了一個多月的不停試驗後,琉璃廠工匠終於做出了透明度極高,堪比水晶的玻璃,之後又在提高玻璃的硬度方麵進行配方的調試,終於製成了可以磨製鏡片的玻璃。
在陳遠文的指導下,巧手匠人打磨出了一片凹鏡片和一片凸鏡片,然後陳遠文指導匠人按照凸透鏡物鏡)靠近被觀測物體一側、凹透鏡目鏡)靠近眼睛一側的順序放置?在銅製的管道裡,這是基於光學原理的標準安裝方式,可確保成像清晰且觀測舒適。???
當第一副單筒望遠鏡製成後,陳遠文站在高處,對準百米外的一棵大樹,樹上的枝葉清晰地一目了然。
跟隨他一起來的潘老太爺和徐知妍也搶著要試試,潘老太爺第一次看到百米外的景色突然拉到眼前,嚇了一跳,但還能保持雙手握緊鏡筒,而跳脫的徐知妍就不行了,她看了一眼,哎呀一聲,嚇得差點把鏡筒扔了,好在隨伺在身邊的一個護衛眼疾手快地接住了。
徐知妍嘰嘰喳喳地問這個望遠鏡的原理,潘老太爺表麵漫不經心,實際兩隻耳朵已經豎起來了。
陳遠文隻好耐心地一邊拿起桌上匠人又磨出來的兩片鏡片,邊展示邊解釋道:“這個凸出來的鏡片叫凸透鏡,又叫物鏡,固定在望遠鏡筒前端,遠離眼睛的一側,用於收集遠處光線並形成實像;而這個凹進去的叫凹透鏡,又叫目鏡,固定在望遠鏡筒後端,靠近眼睛的一側,用於放大物鏡形成的虛像,使觀測者看清目標。??
這個目鏡在安裝的時候要傾斜?,向內傾斜510度,使視線與鏡片對齊,提升清晰度和舒適度。??目鏡高度?,置於眼睛水平線上略高處,避免眼睛疲勞,便於快速定位目標。??
安裝後還需要調試,固定望遠鏡,對準百米外目標如樹木),閉右眼,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轉動調焦輪至畫麵清晰。之後換右眼,調節視度環至清晰,雙眼睜開確認成像為完整圓形。??這就代表調試好了。”
陳遠文看徐知妍對望遠鏡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就讓匠人把一片凸透鏡安裝在一個木框裡,還安裝了一個把手,然後拿過一本書打開,把這個簡易的放大鏡放在書本的上空,書上的字體立馬被放大了一倍。
年老體弱,眼睛模糊的潘老太爺見到此物如獲至寶,連連讚歎道:“神物呀,有了此物,再也不會看不清楚字了。”
陳遠文本來想解釋說,這是通過凸透鏡的折射原理在物體置於一倍焦距以內時形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從而實現放大效果。後來覺得太抽象,古人難以理解,他乾脆就說無意中發現的。
他本想推出老花鏡或近視鏡造福上了年紀的人,但是因為涉及眼睛度數的問題,不同度數對鏡片的厚薄要求不同,而在這個純靠手工的年代,磨壞鏡片是常有的事情,相比之下,凸透鏡作為放大鏡使用明顯更容易製作,成本更低,所以他打算大量推出放大鏡,目標群體就是潘老太爺這種有文化又有錢的群體。
這時,潘管事對潘老太爺耳語幾句,潘老太爺立馬臉色一正,隨後他拉著陳遠文到一邊細語,這個望遠鏡可以用在軍事上,方便軍隊的將領或斥候遠距離觀察敵軍的情況,同時也適用於海上或江河上船行,特彆是第一樣,他需要知會官府這邊,看是否需要采取保密措施。
陳遠文這才意識到他提前把望遠鏡發明出來了,他連忙解釋說這是他在一本海外奇書看到的,反正不是他的發明創造,要交給官府作為軍需品處理,他沒有意見。
於是,當天,徐知府就被他的老嶽父從府衙拉來了琉璃廠,見識過這個望遠鏡後,他也意識到這對國家的軍事方麵的重要性,他立馬找到廣州右衛將軍,雙方決定分頭上報各自的上級,然後後者又從廣州右衛調遣了一個千戶所的官兵把琉璃廠圍了個水泄不通,裡麵的工人隻準進不準出,還要加班加點儘可能多地製造出望遠鏡,放大鏡簡單易做,也可以多做點。
然後,他們不知道的是,當夜第一副望遠鏡和放大鏡由天機閣的暗衛親自護送,一路加急往京城而去。
而無事一身輕的陳遠文則在旬休後,繼續書院插班生生活。這段時間,書院請了一些新晉舉人或出名的學者來書院講學,讓學子們拓寬視野,大開眼界。
其中就有陳遠文很欣賞的後來和王陽明齊名的明代心學奠基人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是廣東廣州府增城縣今廣州市增城區)人,明代心學代表人物之一。
他繼承白沙學派創始人陳獻章的學說,提出“隨處體認天理”的核心思想,創立“甘泉學派”。
其學術思想與王陽明的“陽明學”並稱“王湛之學”,對嶺南地區學術影響深遠。他在廣州及周邊地區創辦書院近40所,弟子數千人,推動了明代心學的發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湛若水出生於1466年,在27歲1492年,也就是弘治5年),也就是兩年前考中舉人,此後赴南京國子監學習。此次是回鄉省親,受好友之邀,來越秀書院講學。
陳遠文知道1499年,也就是5年後,陳白沙去世前將私人產業“釣魚台”贈予湛若水,並稱“江門衣缽,屬子之矣”,表明其學術地位得到認可。?
而湛若水一直到1505年40歲)才考中進士,之後與王陽明共同推動心學發展,形成“王湛之學”。
1523年,63歲的湛若水才升任南京國子監祭酒,開始在西樵山今佛山南海區)創辦書院,形成“嶺南心學”學派。?
直到1560年,95歲的湛若水病逝於廣州,其教育思想通過弟子朱次琦、簡朝亮等傳承,成為嶺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說,整個嶺南地區,明代一個陳白沙,一個湛若水是思想界的兩位最著名的人物,能夠見到真人,親自聽取他的講座,對陳遠文來說絕對是胎穿以來最大的驚喜之一。
是日一大早,書院的講學廳已經擠滿了人,一些其他學院的學子聞風而動也紛紛湧來,連書院的夫子也來聽講,可謂盛況空前。
此時的湛若水雖然隻有29歲,但已經儘得白沙先生的真傳,在講學時,他提出“隨處體認天理”,強調在實踐中體悟道德準則,認為天理不僅存在於經典和理論中,更需通過日常行為如讀書、作文、科舉等)存心養性,實現道德修養與學識才智的統一。?
在教育上他倡導“德業合一”,主張道德修養德業)與科舉應試舉業)並重。他認為舉業是德業的實踐外化,二者互為根基,反對當時士人偏重功名忽視德行的風氣,提出“道無內外,內外一道”的哲學基礎。?
在政治主張上,他推崇儒家德治,主張“王道”治國,強調以民為本、清廉簡樸。黎,提出“慎以終始,完節全名”的為官之道。
湛若水先生的精彩的演講獲得台下學子雷鳴般的掌聲,陳遠文心想,隻有思想的火花可以跨越時空而不滅。
喜歡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朝考科舉之窮山惡水出名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