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棠跟著沈廷舟學技術的同時,之前在家屬院做的手工活也漸漸有了起色。一開始隻是幫鄰居織毛衣、改衣服,後來名聲傳開,周邊幾個家屬院的人都來找她,訂單從簡單的縫補,變成了定製毛衣、織圍巾,甚至還有工廠同事托她做小孩的棉衣,手工生意越來越穩定。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每天下班要學技術、看圖紙,晚上還要趕手工訂單,常常忙到後半夜。劉桂蘭看著女兒熬紅的眼睛,心疼地說:“曉棠,實在忙不過來就推掉些訂單,身體要緊,彆累壞了。”
林曉棠也想過推單,可看著手裡的訂單清單,大多是鄰居和同事提前訂好的,有的還等著給孩子做過冬的衣服,實在不忍心拒絕。這天晚上,她一邊繞毛線,一邊琢磨:要是能找個人幫忙做些簡單的活,比如繞線、縫扣子,自己就能專心做複雜的裁剪和編織,既能按時交單,也不用熬到太晚。
這個念頭剛冒出來,她就想到了鄰居張嬸。張嬸家裡孩子多,平時在家帶娃沒工作,手也巧,之前還跟著林曉棠學過簡單的縫補。第二天一早,林曉棠特意提著一籃子雞蛋去了張嬸家。
“張嬸,我想跟您商量個事。”林曉棠坐在炕邊,笑著說,“我最近手工訂單太多,忙不過來,想請您幫忙做些簡單的活,比如繞毛線、縫扣子,按件算錢,您看行嗎?”
張嬸一聽,眼睛都亮了:“真的?我在家也沒事,能幫上忙還能賺錢,當然願意!就是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好。”
“您放心,都是簡單活,我教您一次就會。”林曉棠拿出一團毛線和繞線板,“您看,繞線時把毛線順著繞線板繞,繞滿一圈就用線固定,這樣繞出來的線團整齊,織的時候也不打結。我給您按每個線團2分錢算,一天繞20個,就能賺4毛錢,比去工廠做臨時工還劃算。”
張嬸跟著學了十分鐘,就熟練掌握了繞線技巧,高興地說:“這活不難!我以後每天幫你繞線,保證不耽誤你用。”
有了張嬸幫忙,林曉棠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她把更多時間放在裁剪和編織上,還能抽出時間學技術,再也不用熬夜趕單了。沒過幾天,張嬸又把鄰居李嫂介紹過來——李嫂丈夫在外地工作,獨自帶孩子,也想找份靈活的活。
林曉棠乾脆把簡單的工序分了工:張嬸負責繞線、縫扣子,李嫂負責剪線頭、整理成品,自己則專注於裁剪、編織這些核心工序。她還製定了明確的報酬標準:繞線每個2分,縫扣子每件5分,剪線頭每件3分,每天結算,從不拖欠。
消息很快在家屬院傳開了,又有兩位在家帶娃的鄰居來找林曉棠,想跟著做手工。林曉棠考慮到訂單量,又雇了一位鄰居幫忙疊衣服、打包,還特意在家騰出一間小屋子,放滿了毛線、布料和工具,成了臨時的“手工坊”。
每天下班後,小屋裡都熱熱鬨鬨的。鄰居們圍坐在桌子旁,一邊做手工一邊聊天,林曉棠則在旁邊指導,偶爾還會教大家新的縫補技巧。張嬸一邊繞線一邊說:“曉棠,多虧了你,我現在每個月能賺12塊錢,夠給孩子買兩身新衣服了!”
“是啊,我之前在家隻能靠丈夫寄錢,現在自己也能賺錢了,腰杆都硬了。”李嫂也笑著說。
林曉棠看著大家開心的樣子,心裡也暖暖的:“都是大家自己努力,我隻是給大家提供個機會。以後訂單多了,咱們還能一起做更複雜的活,賺更多錢。”
有次沈廷舟路過林曉棠家,看到院子裡晾著不少織好的毛衣和圍巾,還有鄰居們在屋裡做手工,好奇地問:“曉棠,你這是開了個手工坊?”
“就是請鄰居們幫忙做些簡單活,大家一起賺錢。”林曉棠笑著把他讓進屋,“您看,這是張嬸繞的線團,整齊吧?有她們幫忙,我也能多些時間學技術。”
沈廷舟看著屋裡忙碌卻有序的場景,眼裡滿是讚許:“你不僅自己能乾,還能帶動鄰居增收,真是個有心的姑娘。這樣既不耽誤你學技術,還能幫到大家,一舉兩得。”
林曉棠的手工生意不僅帶動了鄰居增收,還讓她在家屬院的口碑越來越好。有鄰居特意給她送自家種的蔬菜,還有人幫她照看院子,大家相處得像一家人一樣。劉桂蘭看著家裡熱鬨的樣子,欣慰地說:“曉棠,你現在不僅能學技術,還能幫襯鄰居,媽真為你高興。”
“媽,這都是應該的。”林曉棠一邊整理手工訂單,一邊說,“等我轉正後,還想把手工活做得更規範些,給大家提供更多活計,讓咱們家屬院的日子都越來越好。”
晚上,林曉棠坐在書桌前,一邊看著技術書,一邊想著白天鄰居們開心的笑臉,心裡滿是乾勁。她知道,手工生意不僅能改善家裡的生活,還能幫到鄰居,而技術學習則是她長遠的目標。未來,她會平衡好手工和技術,用自己的努力,讓生活和事業都越來越好,也讓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份努力帶來的溫暖。
喜歡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請大家收藏:()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