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造船廠的船台上,工人們正忙碌地鋪設著“飛魚級”魚雷艇的龍骨。裴蔭森站在一旁,仔細地觀察著施工進度,同時與工匠們交流著一些關鍵部位的改進方案。
根據北洋送來的圖紙,裴蔭森和工匠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艇首增加一個防撞艙。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魚雷艇的抗撞擊能力,還能額外攜帶兩枚“龍驤一號”魚雷,增強了其作戰威力。
此外,他們還將主機更換為福建船政自己製造的型號。經過測試,這種主機比進口的更節省煤炭,大約能節省三成左右,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最後,裴蔭森提出將無線電天線隱藏在桅杆內部。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天線不容易被敵方炮火擊中,從而保證了通信的穩定性。
這一係列的改進措施充分體現了聯合造艇的優勢——各廠不再各自為政、閉門造車,而是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例如,北洋的“快鯨級”魚雷艇也采納了馬尾的建議,將魚雷艙的溫度控製裝置更換為更輕便的型號,進一步提升了魚雷艇的性能。
鄧世昌帶著陸戰隊的軍官們,穿梭於各個工廠之間,認真地檢查著每一處細節。他對廠長們強調道:“艇身的鋼板必須使用漢陽鐵廠的低碳鋼,這種鋼材不僅能夠有效抵禦步槍子彈的攻擊,而且不會因為過重而影響魚雷艇的速度。”
鄧世昌手中緊握著一份《魚雷艇戰術手冊》,這是他與李和、薩鎮冰共同編撰的心血之作。手冊中詳細闡述了各種戰術技巧,如“群狼戰術”、“夜襲流程”以及“信號配合”等,這些都是經過實戰驗證的寶貴經驗。無論是北方的北洋船廠,還是南方的馬尾船廠,所有的艇員都必須認真學習這本手冊,以確保在戰鬥中能夠熟練運用這些戰術。
隨著經費的到位,魚雷艇的建造速度有了顯著的提升。北洋船廠每月能夠建造三艘魚雷艇,馬尾船廠則每月建造四艘,江南製造總局每月能造兩艘,就連廣東的黃埔船廠也積極參與其中,每月可建造一艘。截至五月底,已有二十艘嶄新的魚雷艇順利下水,加上原有的三十艘,總數達到了五十艘。
這五十艘魚雷艇被編為五個小隊,分彆駐守在威海、旅順、馬尾、廣州和上海等地,形成了一道嚴密的海防防線。
栓柱站在指揮台上,目光如炬地盯著前方的海麵。他身穿整齊的海軍製服,身姿挺拔,威風凜凜。作為魚雷艇第三小隊的隊長,他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此時,他正率領著五艘“快鯨級”魚雷艇在黃海進行操練。這些魚雷艇速度極快,猶如海中的獵豹,在波濤洶湧的海麵上疾馳。
栓柱心中暗自思忖:“這次的操練一定要讓隊員們熟練掌握新戰術,才能在實戰中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他所發明的“假目標誘敵”戰術,是一種巧妙的策略。具體方法是用木板紮成巡洋艦的模型,塗上黑漆,使其在夜間看起來與真正的巡洋艦無異。然後在模型上點上燈,吸引日軍魚雷艇前來攻擊。
“這招在朝鮮試過,效果非常好。”栓柱對隊員們說道,眼中閃過一絲自信的光芒,“小鬼子的魚雷艇看到假目標後,立刻像餓狼一樣追了上去,完全沒有察覺到我們的存在。結果,被咱們從側翼偷襲,一下子就敲掉了兩艘,他們到最後都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呢!”
隊員們聽了,都對這種戰術充滿了信心。
與此同時,薩鎮冰的無線電隊也為每艘魚雷艇都安裝了最新的加密電台。這種電台能夠保證通訊的安全性,讓艦隊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
“‘龍驤一號’魚雷的引信,也換成了雙保險的。”薩鎮冰對鄧世昌說道,語氣堅定,“這樣一來,就算魚雷被炮彈碎片擊中,也不會提前爆炸,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命中率。”
鄧世昌滿意地點點頭,他深知這些改進對於戰鬥的重要性。
四月的最後一天,五十艘魚雷艇在威海衛進行了一次大合練。它們組成箭頭形、環形、蛇形等多種陣型,在主力艦之間穿梭,發射的教練魚雷精準命中靶船。丁汝昌看著這壯觀的場麵,對李鴻章的代表說:“等‘海天級’戰列艦造出來,再配上這些魚雷艇,就算‘富士’‘八島’來了,咱們也不怕!”
海麵上,魚雷艇激起的白浪連成一片,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守護著這片來之不易的海疆。而在造船廠的圖紙上,“海天級”戰列艦的輪廓越來越清晰,預示著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