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6月12日,會議廳內,一套套軍裝陳列在長案上,陽光透過窗欞,將肩章上的龍紋與錨鏈圖案照得熠熠生輝。李鴻章端坐主位,左手邊是政務院總理張香濤,右手邊是身著陸軍禮服的左寶貴與海軍總司令丁汝昌,李和、裴蔭森、吳安康、李準、鄧世昌等將領分列兩側,案頭攤開的《軍銜製章程》墨跡未乾,每頁都標注著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
“軍無秩則亂,銜無定則散。”李鴻章手指叩擊案上的章程,聲音沉穩有力,“今日定軍銜製,既要區分等級、明確權責,也要彰顯軍功、激勵士氣——諸位皆是沙場老將,需合力敲定這套‘軍中綱紀’。”
一、軍銜體係:三軍統序,軍種分階
張之洞率先起身,展開《軍銜製總綱》,清了清嗓子道:“經政務院與軍政部反複商議,擬設‘三軍軍銜’與‘軍種軍銜’兩級體係,以金銀星徽、肩章紋路區分等級,具體如下:”
三軍元帥:僅設1席,由總統兼任,為全軍最高軍銜,肩章刺繡金底五爪金龍,無星徽,象征“統帥全軍、家國一體”。
注:此軍銜非軍功所能授,僅為國家總統統轄軍政的象征,不參與具體軍事指揮,日常由陸海空暫設陸海)軍種元帥代行全軍協調職責。
軍種軍銜:陸海分設,陸戰隊歸並海軍
1.陸軍軍銜從高至低)
陸軍元帥:1席,授予陸軍總司令,肩章金底刺繡陸軍軍徽步槍與長城),配3顆金星,為陸軍最高指揮官軍銜。
陸軍大將:設35席,授予陸軍副總司令、總參謀長等高級將領,肩章金底陸軍軍徽,配2顆金星。
陸軍上將:授予各集團軍司令、軍區司令,肩章金底陸軍軍徽,配1顆金星。
陸軍中將:授予軍級指揮官、陸軍軍校校長,肩章銀底陸軍軍徽,配3顆銀星。
陸軍少將:授予師級指揮官、軍參謀長,肩章銀底陸軍軍徽,配2顆銀星。
陸軍大校:授予旅級指揮官、師參謀長,肩章銀底陸軍軍徽,配1顆銀星。
陸軍上校至少尉:依次對應團、營、連、排、班級軍官,肩章以銀星數量區分上校3星、中校2星、少校1星;上尉3星、中尉2星、少尉1星),士兵軍銜分上士、中士、下士、列兵,以肩章條紋區分。
海軍與海軍陸戰隊軍銜陸戰隊歸並海軍體係,僅在軍種標識上區分)
海軍元帥:1席,授予海軍總司令,肩章金底刺繡海軍軍徽錨鏈),配3顆金星,為海軍最高指揮官軍銜。
海軍大將:設46席,授予海軍副總司令、各艦隊司令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艦隊)、海軍陸戰隊總司令,肩章金底海軍軍徽,配2顆金星。
海軍上將:授予艦隊副司令、海軍總參謀長、海軍陸戰隊副總司令,肩章金底海軍軍徽,配1顆金星。
海軍中將:授予戰列艦編隊司令、海軍軍校校長、海軍陸戰隊軍級指揮官,肩章銀底海軍軍徽,配3顆銀星。
海軍少將:授予戰列艦艦長、巡洋艦編隊司令、海軍陸戰隊師級指揮官,肩章銀底海軍軍徽,配2顆銀星。
海軍大校:授予巡洋艦艦長、驅逐艦編隊司令、海軍陸戰隊旅級指揮官,肩章銀底海軍軍徽,配1顆銀星。
海軍上校至少尉:依次對應驅逐艦艦長上尉至中校)、護衛艦艦長、艇長及各級參謀,肩章銀星數量與陸軍一致;海軍陸戰隊軍官在肩章加繡“錨鏈步槍組合徽”,士兵軍銜與陸軍一致。
軍銜特殊規定
1.海軍陸戰隊不單獨設元帥、大將,最高軍銜為海軍大將由陸戰隊總司令擔任),歸海軍元帥統轄。
2.艦艇指揮官軍銜對應:
戰列艦艦長:大校至少將萬噸級海天級戰列艦艦長授少將,萬噸級威遠艦艦長授少將、七千噸級定遠艦鎮遠艦艦長授大校)。
巡洋艦艦長:大校至中校4300噸級新致遠艦、3000噸級安海級巡洋艦艦長授大校,兩千噸級以下巡洋艦艦長授中校)。
驅逐艦艦長:上尉至中校魚雷驅逐艦艦長授上尉至少校,大型驅逐艦艦長授中校)。
艇長魚雷艇、登陸艇):中尉至上尉。
首批授銜:論功行賞,破格彰勇
丁汝昌起身遞上《首批授銜名單》,目光掃過眾人道:“此次授銜以‘軍功為主、資曆為輔’,結合自身功勳、建國籌備貢獻,擬定首批授銜名單,提請總統與總理審議:”
三軍與軍種元帥
三軍元帥:李總統。
陸軍元帥:左寶貴陸軍總司令,朝鮮之戰,辛醜之戰有功)。
海軍元帥:丁汝昌海軍總司令,海軍戰時總指揮、原海軍提督、四海艦隊整編總負責人)。
大將授銜
1.陸軍大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