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翼展蒼穹:鯤鵬計劃的技術鋪路與協同攻關_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 > 第51章 翼展蒼穹:鯤鵬計劃的技術鋪路與協同攻關

第51章 翼展蒼穹:鯤鵬計劃的技術鋪路與協同攻關(1 / 1)

1905年春,北京科學院航空研究所的試飛場上,一架木質機翼的雙翼飛機正頂著微風滑行。螺旋槳轉動的轟鳴聲中,飛機短暫離地兩米後,便重重摔在草地上,機翼斷裂成兩截。在場的工程師們滿臉沮喪,而站在遠處的李和與航空研究所總工程師馮如,卻並未露出意外之色——這是龍國自主研發飛機的第三十七次失敗,也是鯤鵬計劃啟動後,“基礎航空技術攻關”必須跨過的坎。

“問題還是出在機翼強度和動力匹配上。”馮如蹲在斷裂的機翼旁,手指撫摸著木質骨架,“我們用的杉木雖然輕便,但抗扭強度不夠,飛機起飛時機翼受力不均,很容易斷裂;而且目前的內燃機功率隻有50馬力,帶動兩噸重的機身,勉強能離地,卻無法維持穩定飛行。”

李和點點頭,從口袋裡掏出一張手繪的“機翼受力分析圖”:“我建議把機翼的木質骨架換成‘鋼管+帆布’結構——鋼管負責承重,帆布減輕重量,抗扭強度能提升30;動力方麵,讓南京動力機械廠改進內燃機,把功率提升到80馬力,同時減輕機身重量,控製在1.8噸以內。先彆想著一步到位造轟炸機,先把‘能穩定飛行的偵察機’搞出來,再逐步升級。”

馮如接過圖紙,眼睛一亮:“這個思路可行!之前我們總想著造‘大飛機’,卻忽略了基礎技術的積累。偵察機的體型小,技術難度低,剛好能用來驗證機翼結構和動力係統。”

接下來的三個月,航空研究所圍繞“基礎偵察機”展開攻關。1905年6月,改進後的“翔鷹一號”偵察機在試飛場成功起飛,持續飛行15分鐘,航程達到20公裡,雖然速度隻有45公裡小時,但這是龍國第一架能穩定飛行的飛機。消息傳到總統府,李鴻章特意發來賀電,撥款50萬龍元用於後續研發。

有了偵察機的技術基礎,普通轟炸機的研發提上日程。1905年8月,“轟天一號”轟炸機原型機下線——機身采用鋼管骨架,機翼為雙翼結構,搭載一台80馬力內燃機,能攜帶兩枚100公斤航彈,航程50公裡,速度50公裡小時。在首次投彈試驗中,“轟天一號”成功將航彈投到靶場的模擬陣地,雖然精度不高,但驗證了“飛機投彈”的可行性。

而戰鬥機的研發,卻卡在了“武器掛載”的難題上。最初,工程師們嘗試在機翼兩側安裝機槍,但飛機飛行時的振動導致機槍射擊精度極差;後來又想在機身後部讓觀察員操控機槍,卻無法覆蓋前方空域。1905年10月的一次試驗中,一名工程師試圖在螺旋槳旋轉的間隙射擊,結果子彈擊中螺旋槳葉片,導致葉片斷裂,飛機險些墜毀。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李和在戰鬥機研發會議上,直接拋出了關鍵解決方案,“我們需要一套‘螺旋槳同步機槍’係統——在機槍上安裝一個同步凸輪,與螺旋槳的轉動軸聯動,隻有當螺旋槳葉片離開槍口正前方時,機槍才能射擊,避免子彈擊中螺旋槳。”

馮如立刻組織團隊研究同步凸輪的設計。他們參考了鐘表的齒輪傳動原理,用黃銅打造出第一台同步凸輪裝置,安裝在“戰鷹一號”戰鬥機的機槍上。1905年12月,首次同步射擊試驗在試飛場進行——螺旋槳高速旋轉的同時,機槍穩定射擊,子彈全部從螺旋槳葉片間隙穿過,精準命中100米外的靶標。

“成功了!”工程師們歡呼雀躍,馮如激動地握住李和的手,“同步機槍係統解決了戰鬥機的核心難題,現在我們的‘戰鷹一號’,能在飛行中向前射擊,空戰能力至少提升一倍!”

李和笑著點頭:“這隻是第一步。接下來要改進機槍的射速,把目前的每分鐘60發提升到每分鐘400發,同時增強飛機的機動性,讓‘戰鷹一號’能應對未來的空中格鬥。”

基礎偵察機、轟炸機、戰鬥機的研發取得突破後,鯤鵬計劃正式進入“重型遠程轟炸機”的技術論證階段。按照李和的規劃,鯤鵬轟炸機需滿足“載彈量5噸、航程2000公裡、最大速度120公裡小時”的核心指標,而要實現這些指標,必須攻克“大推力發動機”“大尺寸機翼”“機體結構強度”三大技術難題。

1906年1月,漂亮國萊特兄弟公司的工程師喬治·寇蒂斯,受邀來到北京科學院航空研究所。作為漂亮國航空領域的權威,他此行的目的,是與龍國工程師共同研究“重型飛機的動力與結構設計”——按照雙方的合作協議,龍國分享同步機槍、機翼結構等技術,漂亮國則提供大推力內燃機的研發經驗,而鯤鵬計劃的基礎技術,也在“可共享”的範疇內。

“載彈量5噸、航程2000公裡?這在目前看來幾乎不可能。”寇蒂斯在看到鯤鵬計劃的指標時,忍不住搖頭,“漂亮國目前最大的飛機,載彈量也隻有0.5噸,航程不足300公裡。要達到你們的指標,發動機功率至少需要500馬力,機翼麵積得有100平方米,而目前的材料和工藝,根本無法支撐這樣的設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馮如早有準備,他拿出一套“多發動機協同驅動”的方案:“我們計劃在鯤鵬轟炸機上安裝四台發動機,每台功率300馬力,由發動機通過減速機驅動螺旋槳,總功率達到1200馬力,足以帶動20噸重的機身;機翼采用‘上單翼+加強肋’結構,用鉻鎳合金鋼做骨架,蒙皮用高強度帆布,既能保證強度,又能減輕重量。”

寇蒂斯看著方案圖紙,眼神逐漸從質疑變為認可:“多發動機設計是個好思路,但螺旋槳的同步問題很難解決——四台發動機的轉速若有偏差,可能導致航彈碰撞,很容易出現事故,我們需要設計一款螺旋槳同步裝置。”

雙方很快達成合作共識:雙方共同研究提供“螺旋槳同步裝置”,協助龍國改進300馬力內燃機;龍國則分享“機翼加強肋結構”“機體減重設計”的技術數據,共同在上海建立“中美航空聯合實驗室”,專門負責鯤鵬轟炸機的基礎技術研發。

實驗室成立後,第一個攻關目標就是“300馬力內燃機”。漂亮國工程師帶來了他們最新的“v型12缸內燃機”原型機,龍國工程師則在原型機的基礎上,改進了燃燒室結構,將燃油效率提升了15。經過半年的試驗,首台符合要求的300馬力內燃機終於下線——在測試中,它持續運轉100小時,功率穩定在300馬力,故障率僅為0.5,完全滿足鯤鵬轟炸機的動力需求。

與此同時,機翼結構的研發也在推進。工程師們在實驗室裡搭建了11的機翼模型,進行強度測試——他們用鋼索模擬飛行中的氣流壓力,對機翼施加不同方向的拉力和扭力。經過數百次測試,最終確定“機翼加強肋的間距為50厘米,鋼管直徑為8厘米”的參數,此時的機翼,能承受5噸的載荷而不發生形變。

“按目前的進度,鯤鵬轟炸機的原型機至少要到1910年才能開始組裝,1912年才能完成首飛。”馮如在一次項目彙報會上,向李和與李鴻章彙報,“主要的瓶頸還是在機體結構的整合——四台發動機的傳動係統、5噸航彈的掛載裝置、遠程導航設備,這些都需要時間磨合,不能急於求成。”

李鴻章點頭表示理解:“航空技術是全新的領域,慢一點沒關係,關鍵是要穩妥。鯤鵬計劃的目標是1912年首飛,我們就按這個時間節點推進,財政部門會確保研發經費的足額撥付,你們不用擔心資金問題。”

在與漂亮國協同研發鯤鵬計劃的同時,李和始終保持著“技術分層”的警惕——所有與漂亮國共享的技術,都局限於“普通航空技術”,涉及鯤鵬轟炸機與核彈結合的關鍵信息,如“5噸航彈的具體尺寸”“遠程導航的目標坐標設定”等,始終嚴格保密,連參與聯合實驗室的龍國工程師,也隻負責“自己分管的技術模塊”,不清楚整個項目的最終用途。

漂亮國工程師寇蒂斯在一次交流中,好奇地問馮如:“你們研發這麼大的轟炸機,是想用於未來的海戰嗎?5噸的航彈,足以擊沉一艘戰列艦。”

馮如按照李和提前交代的“說辭”,笑著回答:“主要是為了應對陸戰——沙皇國在遠東部署了大量的陸軍要塞,普通的火炮難以摧毀,而鯤鵬轟炸機的5噸航彈,能有效打擊這些要塞。當然,用於海戰也是備選方案之一。”

寇蒂斯沒有多想,反而興致勃勃地提議:“我們可以合作研發‘反艦航彈’,在航彈上安裝簡易的製導裝置,提高對軍艦的命中率。漂亮國海軍也對這種轟炸機很感興趣,未來或許可以聯合采購。”

馮如表麵應和,私下裡卻立刻將此事彙報給李和。李和聽完後,叮囑道:“可以跟他們探討反艦航彈的技術,但核心的‘製導原理’絕不能透露。另外,要儘量把漂亮國的注意力引到‘反艦’‘陸攻’上,讓他們以為鯤鵬轟炸機隻是普通的重型攻擊機,不會聯想到核彈。”

與此同時,龍安局也在鯤鵬計劃的保密工作中發揮作用。他們對所有參與聯合研發的漂亮國工程師進行“行蹤監控”,禁止他們接近龍巢基地或與“龍核項目”的人員接觸;聯合實驗室的所有技術文件,都標注“僅限航空技術使用”,且需經過龍安局審核後才能對外分享。

1908年,鯤鵬計劃的研發進入關鍵階段。上海聯合實驗室成功研製出“螺旋槳同步器”,四台發動機能實現轉速誤差不超過0.1的同步運轉;南京炮廠則完成了“5噸重型航彈”的原型製造,航彈的彈體采用高強度鋼材,內部可填充tnt炸藥或其他爆破物此時,隻有李和等少數人知道,未來這裡將填充核裝藥)。

這一年,龍國的普通戰機也開始批量生產。“戰鷹一號”戰鬥機交付海軍航空兵,用於沿海防空;“轟天二號”轟炸機則部署到東北,應對沙皇國的陸軍威脅。這些戰機的列裝,不僅提升了龍國的國防實力,也為鯤鵬轟炸機的研發積累了大量的“實戰數據”——工程師們通過分析戰機在訓練中的故障,不斷改進鯤鵬的設計,比如將“戰鷹一號”的同步機槍係統,優化後應用到鯤鵬的自衛武器上。

1909年冬,李和再次來到上海聯合實驗室。此時,鯤鵬轟炸機的機身框架已基本成型,四台300馬力發動機正在進行聯動測試。馮如指著巨大的機身,向李和介紹:“按計劃,1910年將完成機身與機翼的組裝,1911年進行地麵調試,1912年實現首飛。目前所有技術指標都在可控範圍內,隻要後續測試順利,按時首飛沒有問題。”

李和看著眼前的“鋼鐵巨鳥”,又想起西北龍巢基地裡正在提純的核原料,心中湧起一陣感慨。鯤鵬計劃的“明”,為驚龍計劃的“暗”築起了完美的掩護——當列強的目光都聚焦在“能投5噸航彈的重型轟炸機”上時,沒人會想到,這隻“鯤鵬”未來將承載著足以改變世界的“驚龍”核彈。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