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鐵甲鋒芒:坦克研發與閃擊戰的隱秘布局_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 > 第52章 鐵甲鋒芒:坦克研發與閃擊戰的隱秘布局

第52章 鐵甲鋒芒:坦克研發與閃擊戰的隱秘布局(1 / 1)

1905年2月的天津機器製造局,寒風卷著沙塵拍打在廠房的鐵皮屋頂上,廠房內卻熱氣騰騰。幾台剛澆築完成的鋼鐵履帶組件整齊排列,工程師們圍著一台木質坦克模型爭論不休,而站在人群中的鄧世昌與李和,正盯著模型上的“水陸轉換裝置”,一場關於“陸戰新兵器”的研發序幕,在此悄然拉開。

“海軍陸戰隊在登陸作戰時,最缺的就是能伴隨步兵推進的裝甲掩護。”鄧世昌指著木質模型的履帶,語氣急切,“滅日戰爭中,我們的士兵在灘頭被日軍的機槍壓製,衝鋒三次都沒突破防線,要是有能扛住子彈、還能涉水的鐵家夥,傷亡至少能減少一半。”

天津機器製造局總工程師徐建寅皺著眉,手指在模型的底部敲了敲:“鄧將軍的想法很好,但‘兩棲’的難度太大。陸地行駛需要履帶,水上航行需要浮筒或螺旋槳,兩者要整合到一台機器上,重量至少得10噸,現有的50馬力內燃機根本帶不動;而且防水密封是個大問題,發動機和傳動係統一旦進水,整台機器就會癱瘓。”

李和接過話茬,從口袋裡掏出一張手繪的“兩棲坦克草圖”:“可以把車身設計成‘船型’,底部密封成水密艙,不用額外裝浮筒;水上推進用‘履帶劃水+尾部螺旋槳’雙重方案——登陸時用履帶劃水前進,水深超過1米時,啟動螺旋槳加速;動力方麵,用兩台300馬力內燃機,一台負責驅動履帶,一台負責驅動螺旋槳,總功率600馬力,帶動12噸的車身沒問題。”

鄧世昌看著草圖,眼睛瞬間亮了:“船型車身!這個設計妙啊!這樣既能在陸地跑,又能在水裡遊,正好滿足陸戰隊登陸的需求。徐總師,按這個思路,多久能做出原型機?”

徐建寅拿著草圖反複研究,沉吟片刻後回答:“履帶和內燃機的技術,我們可以從龍鳳級戰列艦的傳動係統改進而來;水密艙的密封技術,海軍的潛水艇部隊有經驗,能借來用用。最快半年能做出11的木質樣機,測試沒問題的話,年底就能造出鋼鐵原型機,但要量產,至少得等1907年。”

“那就先做樣機!”鄧世昌拍板,“我讓海軍陸戰隊派10名老兵過來,協助你們測試——他們最清楚登陸時需要什麼樣的裝備,能給你們提最實用的建議。”

消息傳到總統府,李鴻章與張之洞立刻批準了“兩棲坦克研發項目”,並撥款100萬龍元作為啟動資金,同時明確“該項目與漂亮國共享部分基礎技術,聯合攻克履帶傳動與內燃機動力難題”——與鯤鵬計劃一樣,坦克研發也被納入“明麵上的常規武器合作”,用以掩蓋驚龍計劃的絕密屬性。

1905年4月,漂亮國工程師喬治·巴頓帶著履帶傳動係統的圖紙來到天津。看到龍國的兩棲坦克草圖時,他忍不住驚歎:“你們的思路比漂亮國陸軍的坦克方案先進太多!我們隻考慮了陸地行駛,你們卻想到了兩棲,這對登陸作戰太重要了!”

雙方很快確定合作分工:漂亮國負責提供“高強度履帶板”的生產工藝,協助改進300馬力內燃機的防水密封技術;龍國則分享“船型車身設計”“履帶劃水推進原理”,共同在天津建立“中美坦克聯合實驗室”,同步推進“普通陸地坦克”與“兩棲坦克”的研發。

實驗室裡,第一個突破點出現在履帶傳動係統。漂亮國工程師帶來的“雙銷式履帶”,解決了傳統履帶易脫落的問題;龍國工程師則在履帶板上加裝了“防滑齒”,讓坦克在泥濘的灘頭也能穩定行駛。1905年7月,首台木質兩棲坦克樣機完成——在天津附近的海河淺灘測試中,它成功實現了“陸地時速10公裡、水上時速5公裡”的目標,雖然速度較慢,但驗證了兩棲設計的可行性。

1905年8月,李和在陸軍司令部的秘密會議上,首次提出了“閃擊戰”的概念。參會者隻有左寶貴、段祥瑞等少數陸軍高層,會議記錄被標注“絕密·僅限陸軍核心將領查閱”,連參與坦克研發的鄧世昌,也未被告知這一概念的完整內涵。

“未來的戰爭,不再是陣地戰的消耗比拚,而是速度與火力的結合。”李和站在地圖前,用紅筆在東北與西伯利亞的邊界線上畫了一條箭頭,“沙皇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即將通車,他們能快速調動百萬陸軍到遠東,但他們的部隊依賴鐵路補給,機動性差;我們若能組建‘坦克+裝甲車+俯衝轟炸機’的快速突擊集群,就能在沙皇國的部隊完成集結前,突破他們的防線,切斷他們的補給線,一舉擊潰敵軍。”

左寶貴皺著眉,手指在地圖上的戰壕防線處點了點:“坦克的速度現在才10公裡,就算未來能提升到20公裡,也趕不上騎兵的速度。而且騎兵靈活,能在複雜地形作戰,坦克在山地和森林裡根本跑不開,怎麼實現‘快速突擊’?”

“速度會提升,地形限製也能解決。”李和拿出一份“坦克改進計劃”,“我們正在研發的第二代陸地坦克,將采用兩台400馬力內燃機,陸地時速能達到25公裡,比騎兵的衝鋒速度還快;同時,我們會修建‘軍用公路網’,在東北、西北的主要防線附近,修建能供坦克快速通行的硬化公路,解決地形限製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段祥瑞更關心“協同作戰”:“坦克、裝甲車、轟炸機怎麼配合?現在的轟炸機航程隻有50公裡,無法伴隨坦克突擊;裝甲車的防護能力弱,遇到敵軍火炮就會被摧毀,這些問題不解決,閃擊戰就是空談。”

“這就是我們要提前布局的原因。”李和語氣堅定,“鯤鵬轟炸機的航程能達到2000公裡,未來可以衍生出‘俯衝轟炸型’,專門為坦克集群提供空中支援;裝甲車將改進裝甲,用10毫米厚的鋼板防護,能抵禦機槍子彈,同時加裝37毫米速射炮,用於打擊敵軍的火力點。我們現在研發的坦克、飛機、裝甲車,都是為了十年後的閃擊戰做準備。”

他頓了頓,繼續補充:“更重要的是‘指揮體係’。我們要建立‘空地協同指揮中心’,用無線電通信連接坦克部隊、空軍轟炸機部隊和後方指揮部,實現‘發現目標空中打擊地麵突擊’的無縫銜接。現在科學院已經在研發便攜式無線電報機,未來每個坦克排都將配備一台,確保指揮暢通。”

左寶貴聽完,終於露出認可的神色:“這個思路確實超前。如果真能實現,我們在遠東對抗沙皇國時,就能掌握主動權。但這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坦克、裝甲車、轟炸機、公路、無線電,每一項都要花錢,陸軍的軍費恐怕不夠。”

“軍費方麵,我會跟李鴻章大總統協調。”李和回答,“驚龍計劃的經費會優先保障,但陸軍也能從‘常規武器合作’中獲得資金——漂亮國對坦克和裝甲車很感興趣,他們願意投入資金聯合研發,我們可以用合作資金的一部分,支撐閃擊戰所需的裝備研發。”

會議結束後,陸軍司令部秘密成立了“閃擊戰研究小組”,由李和兼任組長,成員包括坦克工程師、航空專家、通信專家和資深將領。小組的核心任務,是製定“閃擊戰的戰術手冊”,明確坦克、飛機、裝甲車的協同流程,同時規劃“東北軍用公路網”的建設路線——第一條公路將從沈陽修到滿洲裡,與西伯利亞鐵路平行,一旦沙皇國軍隊南下,龍國的快速突擊集群就能通過這條公路,快速抵達戰場。

1905年10月,天津的坦克聯合實驗室裡,首台鋼鐵材質的“陸地坦克原型機”完成組裝。這台坦克重12噸,搭載兩台300馬力內燃機,陸地時速15公裡,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榴彈炮和兩挺7.92毫米機槍,裝甲厚度15毫米,能抵禦普通步槍子彈的射擊。在測試中,它成功突破了模擬的戰壕防線,摧毀了敵軍的機槍碉堡,讓在場的中美工程師都興奮不已。

“按這個水平,我們的坦克比代英和漢斯國的原型機先進至少兩年!”巴頓激動地拍著坦克的裝甲,“漂亮國陸軍肯定會大量采購這種坦克,我們可以組建一條聯合生產線,在龍國和漂亮國同時量產。”

徐建寅笑著點頭,心裡卻清楚——這隻是“明麵上的常規坦克”,李和私下交代的“重型坦克”研發,才是為閃擊戰準備的核心裝備。這種重型坦克重25噸,裝甲厚度30毫米,預計裝備一門105毫米加農炮,能擊穿沙皇國的要塞裝甲,目前正由龍國工程師秘密研發,所有技術數據都未向漂亮國透露。

與此同時,兩棲坦克的研發也在推進。1905年12月,首台兩棲坦克原型機在海河進行測試——它成功從岸邊滑入水中,履帶劃水前進時,時速達到6公裡,在水深3米的區域,尾部螺旋槳啟動後,時速提升到8公裡,順利抵達對岸的灘頭,隨後履帶展開,快速衝上陸地,完成了“水陸轉換”的全流程測試。

鄧世昌在現場觀看測試,興奮地對李和說:“有了這玩意兒,海軍陸戰隊下次登陸,再也不用怕敵軍的灘頭火力了!我已經跟李鴻章大總統申請,明年先列裝10輛兩棲坦克,組建第一個‘兩棲裝甲連’,用於訓練和實戰測試。”

李和點頭讚同,同時悄悄提醒:“兩棲坦克的核心參數要保密,尤其是水上時速和裝甲厚度,不能讓漂亮國知道我們的真實水平。另外,要儘快製定‘兩棲裝甲連’的訓練大綱,重點演練‘灘頭突擊’‘伴隨步兵推進’的戰術,為未來的閃擊戰積累經驗。”

1906年1月,陸軍司令部啟動“東北軍用公路網”建設。第一條公路從沈陽出發,經長春、哈爾濱,直達滿洲裡,全長1200公裡,路麵寬8米,采用水泥硬化,能供坦克和裝甲車快速通行。鐵路部長孫文特意調配了2000名鐵路工人參與公路建設,預計1908年能全線通車。

此時,西北的龍巢基地裡,驚龍計劃的核原料提純仍在秘密進行;江南製造局的船塢中,龍鳳級“英雄號”戰列艦的主炮已安裝完畢,預計1907年初下水;上海的中美航空聯合實驗室裡,鯤鵬轟炸機的300馬力內燃機已實現量產——龍國的“明線常規武器研發”與“暗線戰略武器布局”,正沿著李和規劃的路線,有條不紊地推進…

喜歡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請大家收藏:()大國海軍,從北洋水師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