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搗巢滅倭長策疏_朕真的不務正業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朕真的不務正業 > 第二百三十六章 搗巢滅倭長策疏

第二百三十六章 搗巢滅倭長策疏(1 / 2)

“眼下打起來,大明必輸,打贏了,也是輸。”吳百朋回答了譚綸的問題。

譚綸問,大明和俺答汗發生衝突,大明有幾成的勝算,而吳百朋給的答案是大明很難贏,打贏了也是輸,大明輸,北虜輸,這就是個雙輸的局麵。

之前那二十五年的衝突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在劇烈衝突之後,才有了隆慶議和,俺答封貢。

吳百朋和譚綸詳細的溝通了其中的問題所在。

吳百朋根據過往的經驗指出,北虜強就強在會逃跑,所以生生不息,強就強在不知其蹤,強就強在往草原沙漠裡一鑽,憑借著天時地利,壓根就找不到、殺不乾淨,如同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

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機動能力的差距,強如明成祖文皇帝,五次北伐,後麵三次,戰果寥寥,因為北虜發現,隻要不跟大明軍正麵接觸,遠遁之後,大明根本奈何不了他們。而俺答汗、土蠻汗在和大明交易的時候,根本不賣戰馬和種馬,就是為了維持這種戰略機動能力的領先。

出塞作戰,大明收獲太少,付出太多,隻要開戰,就是必輸無疑。

“朝中有精算之風。”吳百朋闡述自己第二個理由,他十分痛惜的說道:“在精算之風下,朝廷相繼丟掉了交趾、大寧衛、奴兒乾都司、河套,得虧京師在北衙,要是在南衙,怕是連咱們腳下的地,都要精算出去。”

吳百朋可不是開玩笑,從永樂十九年遷都之後,大明朝南遷的風力輿論就沒有斷過,在正統十四年,土木堡天變之後,徐有貞為首的南遷派,就主張遷回南衙,躲避瓦剌鋒芒。

吳百朋十分明確的說道:“如此普遍存在的精算之風,其實也是有些道理的,且不論奴兒乾都司這個羈縻之地,就以河套而言,朝廷要是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套也不過是片草場而已,同樣,大明北伐,征戰所得之土,也不過是羈縻之地,其產不得入腹地,大明軍力無法投入草原,必然不能持久。”

“所以,要有路。”

打回來做什麼?都是些負收益的地區,拿回來也是吃朝廷的財政,朝廷窮的叮當響,哪有銀子、哪有糧食支援塞外新占領土?打下來的土地,全都是需要扶貧的地方,自然得不到廣泛的支持。

大寧衛有一座桃吐山,桃吐山的白土,可以有效的漂洗羊毛,讓羊毛脫脂,祛除異味的同時,更加光澤潔白,易於染色,這大寧衛才算是被廣泛認同下來。

但是再接著打,需要理由,需要收益,一年連三尺水都降不了,怎麼耕種,怎麼維持長久的占領?靠腹地供養,腹地真的沒有意見嗎?就算腹地的所有人為了國朝大計,可以輸血,但問題是,腹地現在也是矛盾重重,並無餘力供養。

修路需要征召勞役,而勞役需要給人糧食,胡元野蠻的治理黃河的曆史教訓,曆曆在目。

開發一個很可能賠錢的地方,對於沒有完整財稅體係、四處都是避稅縉紳的大明而言,還是太難了一些。

“聽說近來,還有些人在鼓噪風力,要裁撤鬆江、福建、廣州市舶司的都餉館。”吳百朋說起這個就是一陣的頭疼不已,都餉館百值抽六,都要被反對,而且反對的聲浪很大,對於朝廷又要官營絲綢又要收稅的行為,無數的喉舌,在鼓噪著這些風力。

譚綸搖頭說道:“不必理會,聒噪而已。”

因為光懋那封奏疏,朝廷現在開始籌備著前往琉球,幫助琉球王平倭,這次的平倭是為了大明白銀流入能夠少一些中間商賺差價,在如此情況下,革除都餉館,拿什麼養水師?沒有水師拿什麼來保衛海路暢通無阻?沒有水師,拿什麼來保障大明海疆的安全?

所以譚綸的評價是聒噪。

其實不僅僅是都餉館,清丈、還田、屯耕、稽稅房等等,反對聲也是此起彼伏,認為朝廷在苛責魚肉縉紳,恐釀大患。

“說回對草原用兵。”吳百朋眉頭緊蹙的說道:“其實我最擔心的還是西北胡漢混居導致西北多間諜細作。”

吳百朋人在宣大做督撫,自然知道當地的情況,和俺答汗偷偷摸摸走私交易的,隻有張四維和他的同黨嗎?並不儘然。

晉商不僅僅隻有張四維,還有王崇古,還有楊博,還有許許多多的晉商,和西北胡虜走私貿易,張四維的出現絕非偶然。

和過去失敗原因相同,大明對俺答汗動武的結果就是:俺答汗跟開了天眼一樣,知道大明軍卒的一舉一動,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胡漢混居的社會背景。

這也是吳百朋主張和三娘子等議和派修睦的主要原因,擴大官方貿易,走私貿易才能大幅度的減少,才更加容易打擊。

譚綸和吳百朋聊了很久,才結束了這次的見麵。

吳百朋又去見過了張居正,最後在文華殿上被皇帝召見奏對,吳百朋得到了明旨,才打算回到宣府去。

朱翊鈞讚同了吳百朋的提議,仍然拒絕俺答汗請金印,讓三娘子入京來朝貢,擴大邊貿的各種主張。

萬曆五年四月十三日,大明的廷議開始了,缺席了十天廷議的譚綸終於回到了文華殿上,氣色都好了很多,群臣見禮之後落座,準備廷議。

“大司馬的病好了?”萬士和關切譚綸的身體健康。

譚綸多少有點無奈的說道:“我沒病。”

“沒病歇了十天?”萬士和立刻回答道。

“好吧,我有病,養好了。”譚綸放棄了爭吵。

整個京堂都認為譚綸病了,而且病的很重,很多朝臣都前往譚綸府邸探病,既然大家說他病了,那他就承認就是了。

這沒病為什麼要歇十天?

“大司馬,定要小心看顧好自己的身體。”朱翊鈞對譚綸發出了關切。

“謝陛下關懷憐愛。”譚綸趕忙俯首謝恩,大明天子多薄涼寡恩,小皇帝蓬頭垢麵穿錯鞋到解刳院的情景,實在是讓譚綸百感交集,陛下雖然暴戾愛殺人,但還是很愛護臣子的。

“三娘子後日入朝,仍由鴻臚寺卿陳學會接洽事宜。”張居正翻出了第一本奏疏,看著馬自強,交代著任務,三娘子入朝之前批準,傳到了西北,三娘子入朝動作很快,後天就該到了。

“三娘子帶了些美人,一律送於皇叔。”朱翊鈞做出了補充的交待。

三娘子入朝,專門帶了草原的海拉爾,也就是草原明珠,共計十三人,帶這些海拉爾的目的,自然是共襄皇帝大婚選秀盛舉,宗主國大婚,藩屬國不意思意思那還是藩屬國?

大明皇帝不會收,但是三娘子得帶,這樣一來入京便有了正經的理由。

“臣遵旨。”馬自強俯首領命。

誰說陛下苛責宗室,沒有親親之誼,鄭王世子朱載堉第一個不服,眼下朱載堉仍然不是德王,不是原來德王府不肯讓出這個德字,是朱載堉他親爹還活著,等到朱載堉的父親去世,才會封王。

所以朱載堉的府邸就是德王府,但是朱載堉沒有德王的封號。

就像是沐王府的爵位其實是黔國公,但是大家都習慣叫沐王府一樣,無名有實,一應禮儀,皆以親王待遇。

“大司馬不在這十多日,兵部諸事一切正常,尤其是籌措軍糧、軍備,供大明所需,而戶部準備在八月前,征調七萬失地佃戶為力役,隨軍前往大寧衛,運送糧草、軍備、開挖溝渠、架橋等工兵營造之事。”張居正和譚綸交代了下他不在這十多天,朝廷的動作。

這是早就定好的國策,柔西北,伐東北,仍然要把土蠻汗徹底趕出遼東,防止土蠻汗和建奴成為軍事同盟的可能。

大明這台戰爭機器再次開始轉動,籌備軍糧、軍械已經進行了四個月的時間,要一直籌備到秋高氣爽的九月,九月大明京營將會再次前往大寧衛,依舊是過去無賴的打法,等下雪。

戰爭不會是突然開始的,一定是有預兆的。

大明仍然要對土蠻汗進攻,首先拒絕了土蠻汗再次進行互市的請求,上一次的羊毛互市大獲成功,土蠻汗想再接再厲,和大明繼續互市,結果被拒絕,這是經濟上的封鎖,也是對目標不再表達善意。

大明讓三娘子進京,不僅僅要安撫俺答汗沒有獲得金印的不滿,也是和三娘子溝通,安定西北。

對目標不再善意、外交協調防止兩線作戰,這是政治層麵。

而在軍事層麵,籌備軍糧、軍械,征調力役運送糧草之大寧衛、京營的斥候、墩台遠侯奔赴前線,探察敵情,下令讓密雲、永平、山海關小心防守、京營和三鎮開始協調、李成梁籌措準備前往彰武。

在社會層麵,大明的都察院的監察禦史開始出京宣諭,例如近期不得前往大寧衛、修繕城牆、閱視軍備,防止大明軍可能出現的前線兵敗大潰敗後帶來的京畿震動,這是公開的行動,不公開的行動則有清點成丁、籌措準備募集客兵、糧草轉運、查捕間諜等等。

大明要動武這種事,根本瞞不住,所以,所以大寧總兵王如龍,已經完全進入了戰時狀態,防止土蠻汗狗急跳牆,這也是李成梁前往彰武的原因。

這一切準備工作,都是張居正主持下進行的,在有張居正在朝的時候,朱翊鈞這個皇帝說要有光,那麼廷議批準後就有了光,他這個皇帝說要攻伐全寧衛,把土蠻汗徹底趕出遼東,經過廷議批準後,大明這台戰爭機器就開始了轉動。

朱翊鈞又想起了當初李成梁要出撫順關蕩平古勒寨,生擒逆酋王杲之戰,那是大明時隔多年的出塞的戰爭,而張居正給李成梁準備了戚繼光的京營、陳大成等三鎮軍兩個預備役,雲集山海關,作為後援掠陣,防止生變。

張居正主持軍務之事,總是這樣準備極其充足,也令人安心。

李成梁在張居正死前,一直是大明的忠骨良臣,但之後,李成梁就開始尾大不掉,弛防徇敵來保證自己的地位了,這固然是李成梁這個家夥不為人臣,也跟朝中風力轉向有很大的關係。

張居正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布置,朱翊鈞一句話沒說,不停的奮筆疾書做著筆記,若是有不懂的就標記出來,等到廷議之後的講筵再細細詢問,朱翊鈞這是在抄作業,學習如何處理國事。

“至於東征倭國之事。”張居正眉頭緊皺的說道:“陛下,容臣緩思定策。”


最新小说: 修仙:從煉器開始錘鍛長生 人生模擬:從養生功開始加詞條 全球異變:從灣鱷開始吞噬進化! 飛機失事,全家都在陪假千金過生日 玄學糊咖靠地府KPI爆紅了 直播普法,我被網警關注了? 福寶四歲半,她成了反派親閨女 逆時醫者 高武:爹爹莫怕,兒子無敵啦! 袖月段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