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關於農業合作化和集體農莊化
斯大林認為,當沒有群眾性的集體農莊運動的時候,供銷合作社是”發展的大道”,而集體農莊運動出現後,集體農莊就成為”發展的大道”。
因此,他主張全力發展集體農莊運動並很快地實現了集體農莊化。
布哈林認為,農業合作化,不是從生產開始,而是從流通鎖域開始,接著”通過包種各樣的途徑實現生產的合作化”。
這樣的合作化道路是“農民經濟向社會主義發展的康莊大道”。
這條道路是”非常漫長的”,但卻是”可靠的”,而集體農莊並不是走向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五、關於農民和工農聯盟問題
斯大林強調農民的分化,貧農是工入階級的支柱,中農是同盟者,但也有”兩重性”勞動者和私有者,富農是階級敵人。
對他們隻有鬥爭,“不可能有和平”。
布哈林則強調”農村的中農化”。
認為“基本農民群眾是中農”對勞動農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和改造”改造經濟結構:對富農是”限製、利用”。“進行經濟鬥爭”。
六、關於階級鬥爭問題
在對階級矛盾的看法和處理上,布哈林認為,勞動農民基層合作組織將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環節。
而”富農合作社的窩巢也將會通過銀行等等長入到這個體係中去。
不過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將是異物,例如象租讓製企業那樣”。
“如果富農長入總體係這將是國家資本主義成份”。
斯大林批評這是階級調和論,認為”在城鄉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之間存在著利益上不可調和的對立”。
關於階級鬥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斯大林認為,無產階級時期是”充滿國內戰爭和國外衝突進攻和退卻、勝利和失敗的整整一個曆史時代”
被推翻的資產階級必然”進行複辟行動””階級敵人愈益失去立足基地,社會主義愈益獲得成功。則階級敵人的反杭也就愈益加緊”。
布哈林認為,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階級鬥爭總的發展趨勢是:“矛盾縮小和最後消亡,但這決不排除這些矛盾在一定發展時期內的尖銳化”。
巨大的分歧讓談話的結果喪失了和解的可能性,斯大林和布哈林最終沒能達成任何共識。
因為還沒有做好對布哈林等右傾反對派動手的準備,斯大林決心先穩住布哈林,以便於給自己爭取時間。
他以考察德國社會主義運動為由要求接任了季諾維也夫第三國際主席位置的布哈林去德國考察一個新興的政黨,確認他們是否有加入共產國際的意願和資格。
斯大林最終還是決定將布哈林集團打倒,就像他曆史上做的那樣。
不過布哈林提前察覺到了斯大林的殺機,他意識到,這個身材不算高大的格魯吉亞人支持自己並不是認同自己的農業化改造路線,而是為了乾掉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
斯大林乾掉這兩者是為了什麼,布哈林此刻已經有了答案。
那麼斯大林在乾掉了加、季以後,下一個目標又會是誰呢?
布哈林此時內心如墜冰窟,莫斯科耀眼的陽光照在布哈林的身上,卻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溫暖。
自己到底該怎麼辦?
布哈林有些後悔做了斯大林的幫凶,他聯合彆人乾掉了兩隻惡狼,卻讓自己單獨麵對一頭獅子。
“現在後悔也沒有用了,我必須給自己找幫手,光靠被擊敗過的反對派已經不夠了,我需要從外部尋找力量。”
布哈林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他決定去柏林看看那個新生的民族工人黨,斯大林為了說服布哈林出國,特地拿出了詳細的資料。
從中布哈林得知了這個新興的政黨在德國已經嶄露頭角,有著不低的影響力,他們的副戈培爾似乎還拜讀過自己的著作。
或許自己可以借此機會拉攏這些人在共產國際支持自己,就算打不倒斯大林,起碼能避免自己那一派的人被踢出局。
要是布哈林知道自己會在未來的大清洗運動中被槍斃,估計此刻他的決心會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