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太子很明白。
雖然他可以節製四省,但是他很明白,他能做的僅僅是節製而已。不可能真正掌控,唯有通過白昂來辦。
白昂是一個能臣。畢竟大明總督並不常設,可以說因事而設,事畢而罷。唯有兩廣總督,西域總督這兩個官職,近乎常設了。
廣東距離北京太遠,又要總控南洋。很多事情都需要一個掌總的。
就是兩廣總督。
白昂自然不會與太子硬頂的。雙方商議很是愉快。在很多事情上都達成了一致,隨即幾十名使臣,都紛紛南下,曉諭各國,勒令各國出兵助天朝伐逆。
不過,去各國的使臣還沒有到。
淡目蘇丹拉登巴達已經接到了消息。
他派去的使臣被朱祁鎮拒絕之後,就迅速南下,不顧一切的回到了淡目,將這個消息帶給了淡目蘇丹拉登巴達
前文說過,拉登巴達是一個混血兒,而今正值壯年,如果單單看拉登相貌,忽略他身的白袍,還有頭上卷著的包巾。說他是一個漢人,並不會有是懷疑。
隻是疑心這個人皮膚微微黑了一點。換上漢服更是如此。
不過,他身上的穿著確定了自己的身份。
他少年的時候就在舊港廝混了相當一段時間,本來就是虔誠的回回教徒。
舊港本來就是回回教傳播一個中心,也是施長安奪回舊港之後,引進了漢人的力量才稍稍有一點改變。
但是舊港的情況從來是很複雜的。
陸永到了舊港之後,為儒家文化傳播到南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給予施長安有力的支持的同時,也將舊港的情況,更加複雜化了。
拉登巴達因為身上有滿者伯夷王室血脈,隨即東歸。借助回回商人的力量,成為淡目領主,雖然開始了與滿者伯夷之間漫長的戰爭。
全盛時候的滿者伯夷,是一個敢與元朝掰手腕的龐然大物,擁有超過後世印度尼西亞的版圖,滿者伯夷將整個國家分成八個大區,分彆為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裡曼丹島,爪哇島以東島嶼,馬來半島,蘇拉威西島,馬魯古群島,與巴布島,其中舊港,滿刺加,等國家之前全部是滿者伯夷轄地。
而之前的南洋霸主三佛齊,就是被滿者伯夷給乾掉的。並且將南洋中心從蘇門答臘島上轉移到了爪哇島上。
而舊港就是三佛齊舊地。
隻是在大明崛起的時候,滿者伯夷已經過了全盛期,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遇見了滿者伯夷的內亂,但是記載的就是東西兩王相爭,乃是一場王冠的爭奪戰。
甚至滿刺加也就是馬六甲王國從滿者伯夷獨立出來的一個契機,就是鄭和的船隊。
到了而今,滿者伯夷衰落的更加明顯。
不要說全盛的八個大區了,僅僅是本土爪哇島也不完全在滿者伯夷的統治之下。
前文說過,這些東南亞國家對疆域的統治,從來沒有府縣化,而是類似於分封諸侯的模式。
而滿者伯夷就是這樣的典型。
滿者伯夷王室就是靠著自己的實力,以及與地方大貴族聯姻來維持國家局麵的。但是這樣模式,就是一把虛火。
當滿者伯夷王室的實力不足以維持的時候,退潮的尤其快。
這也是為什麼拉登巴達有滿者伯夷王室的血脈的原因,他之前淡目國並非出石頭之中冒出來的,也是滿者伯夷王室分出來的一支。
隻是滿者伯夷一直信奉印度教。而淡目這一支依舊該信回回教了。
這種徹底的變化,也讓淡目國不可能繼承滿者伯夷國。
這種尖銳的宗教矛盾,完全在血脈之上,當然了,多少年前一點點的血脈關係,他們早就不是太認了。
並非誰都是中國人,中國人對自己血脈宗族的認可是所有國家之上的。
每一個王者崛起的曆史,如果細細談來,都是史詩。
少年時代被迫流亡,然後上演王者歸來奪回領地,並攻打滿者伯夷,代替滿者伯夷成為南洋霸主。
拉登巴達就是一位王者,隻是這個王者現在遇見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