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杜預喘著粗氣,翻出一些木蘭準備的乾糧,大口吞下。
好在書山上,運氣好的話,有些地方還能遇到文泉,文思泉湧,雖然隻有一小股湧出書山,形成涓涓細流,再彙聚成小飛瀑,但可以飲用。
每次杜預用手捧一捧文泉,一飲而儘,也能恢複極多的體力和才氣,讓乾涸的頭腦、疲乏的身軀,隨之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文思活躍起來。
“甘甜、解渴。”
杜預痛飲一番文泉,體力恢複不少。
“不行,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杜預仰頭看著依舊雲山霧罩、不知多高的山頂,眉頭漸漸皺起。
書山有路勤為徑。
這話不假。
但若隻是一味在“勤”上做文章,不管抬頭看路,隻顧悶頭爬山,隻怕累死也到不了山的彼岸。
這就好比讀書人,死讀書,讀死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終究不可能有所大成。
要必須想辦法,既要有苦功夫,也要下巧功夫。
杜預又繼續攀登了一段路,終於····
沒路了。
不是說書山沒有方向,而是山路已經到了儘頭。
前麵,隻有壁立千仞無依倚的懸崖,卻沒有了攀登的山路。
山路,至此到了儘頭,彆無他選。
杜預愕然。
想不到,從書山腳下,一路奮鬥到現在,耗費了那麼多的精力、才氣和時間,卻隻得到了這麼一個令人絕望的結果。
結論,就是此路不通!
你走錯了路。
杜
預凝望遠處。
透過霧氣,他可以看到非常清楚——不少讀書人,也在走到山路儘頭後,愕然發現自己走錯了路,走到了前方無路的絕境上。
山窮水儘疑無路。
但此地,不是疑心,而是根本沒有。
除非讀書人能背身雙翅,飛升上去。
但沒有人能做到這一步,隻能望山興歎。
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原路返回。
書山有路勤為徑、書山探寶勤尋路。
這兩句詩,已經非常明確無誤提醒了一眾學子——爬書山,最難的不是爬,而是尋路!
尋路,很可能會走岔路,那就要勤。
走錯不要緊,勤能補拙,再走就是。
這就跟讀書學業一樣。
讀書,難免有走岔路、誤入歧途的時候,走錯了不要緊,爬起來再走就是。
但杜預也看地清清楚楚遠處不少讀書人,絕望大叫起來。
他們都是普通秀才,能攀爬到眼下的地步,已然是竭儘全力、耗儘才氣,甚至窮經皓首、油乾盞儘,哪裡還有時間、精力和財力,再走回頭路,下山後去找其他路爬?
杜預心有戚戚然。
漫漫人生路,不過五十年。
普通人一旦走錯,幾乎沒有試錯的機會。
特彆是普通人家、寒門小戶出身的孩子,既沒有各種資源、財富作為人生起點,更沒有有眼光、格局和經驗的家長長輩指點迷津,隻能在社會上漫無目的地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可惜一旦跌倒,很難有機會再爬起來,
再走回頭路。
書山,如同人生。
不少讀書人,絕望之下,直接回歸。
他們已然耗儘了文氣,不可能再有其他二次選擇的機會,隻能低頭認命——他走錯了書山之路,便要獨自承擔後果。
甚至,杜預看到有絕望的讀書人,一時想不開,一躍而下!
竟然選擇自戕。
書山摔死,與現實十國中彆無二致。
杜預能理解他們——費勁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最終卻走到了絕路上,之前耗費的力量都白費,如此重大打擊,情何以堪?
但如此決絕之人,畢竟少數,大部分走錯之人,都無奈接受回歸選擇。
杜預要不要下山?重新走?
或許是剛才喝了文泉的功勞,杜預文思泉湧,福至心靈。
不!
不要急於下結論!
誰說,山上沒有路,就不能走?
這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要在不能進時,保持良好心態,無路可走時,保持悠然心境。
沒有路,那就闖出一條路。
他悠然吟誦道:“【終南彆業】!”
偌大書山中,悄無聲息,萬籟俱寂,仿佛隻有杜預與書山。杜預在吟詩,書山在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