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淡淡道:“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在這裡,杜預將書山比喻成終南山,對讀書人而言,其實也非常貼切。因終南山在修道之人的眼中,乃是修煉的洞天福地,而書山對讀書人而言,同樣是修煉的聖地。
才氣,湧動。
書山上神秘的霧氣,
仿佛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操縱,向杜預飛速凝聚而來。
杜預繼續道:“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我是文人,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讀書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書山中的樂趣,也隻有我一人能體會。
惟有獨自遊覽,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不求人知,隻求自己心會其趣而已。
這裡,杜預寫到了自己在書山中怡然悠哉、自得其樂。
霧氣更加濃鬱,簡直猶如實質,凝聚在杜預詩句上。
杜預感到,在書山高處吟詩,反而有利於詩句升華。
畢竟,此地是讀書人聖地書山。
才氣濃鬱無比。
此地作詩,比在凡塵中作詩更容易鳴州、鎮國、傳天下。
杜預索性也利用自己詩書特長,力爭能跳過這第二重山。
杜預悠然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道,油然而生!
間或走到水的儘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坐看雲起時”,杜預的心情,悠閒到極點。
“雲無心以出岫”,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閒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
杜預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此時心境的閒適也就明白地揭示出來了。
這一句,完全闡釋了杜預的做人心胸、格局、境界和眼光。
行至水窮,若已到儘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
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
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儘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此時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彆的路通往彆處;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
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身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
不要失望,不要放棄。
天無絕人之路,處處會有活路。
杜預最後悠然道:“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偶然在林間遇見隱世高人,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一首終南彆業下來,奇跡出現了。
“嗬嗬,好一個行到水儘處,坐看雲起時!”
杜預抬頭看去,隻見一個老年隱者,不知從何處徐徐走下。
明明上麵壁立萬仞,飛鳥難渡,壓根沒有路,但這位老隱者卻閒庭信步,微笑而來,毫無半點違和之感。
“小友這句說地悠閒,如行雲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跡毫無拘束。足見小友心中那種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風采。”
杜預微笑。
顯然,他吟誦【終南彆業】的才氣打動了書山,天無絕人之路,這才有隱者出現,指點迷津。
那隱者與杜預暢談起來。
正如杜預【終南彆業】中說的:“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在山中遇到高明之
士、隱居高人,一談起來就忘記時間,遙遙無期,相見恨晚。
隱者說自己是個參禪的禪師,含笑道:“老僧三十年前,少年遊俠,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再看風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在終南山中隱居休歇處,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小友你既然能做【行到水儘處,坐看雲起時】這禪意十足、世事洞明的詩句,必能領悟這【看山三重】境界。”
杜預知道,這是隱者點化自己。
這看山三重道理,杜預之前與項羽說起過,按說並不會有什麼觸動。
但此時聽到這話,杜預仿佛醍醐灌頂,仿佛冥冥之中有什麼關竅被打開,整個人豁然開朗。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隻是山。”
杜預閉上眼睛,陷入冥想,仿佛在思索這三重“山”境界的內涵。
隱士看杜預冥想,含笑不語。
杜預仿佛看到了在這看似無路可走、絕壁萬仞之上,一條隱藏在山間的小路,蜿蜒在兩側飛鷹難渡的絕壁之間,在不可能處,竟然還有進步餘地!
“悟了,我悟了!”
杜預豁然睜眼,驚喜道:“禪師,我悟了。書山不能用眼睛去看,要用心去感知,此乃文心的本質。”
隱者,卻早已不知去向。
山間,隻回蕩著隱者悠然的回音。
“小友天資聰慧,可試言文心之所在,必能登頂文山,攜寶而歸。”
杜預冥思苦想
。
原來,這是書山第二重的真正考題——試論文心?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