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後便是放榜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是學子們最放鬆,也是最不安的日子,等待著會試的結果,百人之中隻有兩人會中試,但所有士子依舊抱著希望,堅信自己會是中試的那一人。
國子監中,當朝三品吏部尚書和兩位吏部侍郎,和十幾名國子監門,山長,學博正在連日翻閱著封名試卷,定新科舉人三等。
試卷的封頭都已被貼上封條,考官對考生姓名一概不知,為避免有閱卷官員徇私舞弊。
然而此舉作用著實不大,朝中大臣又怎麼會不認得自己得意門生的筆跡?
案上的試卷,吏部尚書洪福廣和兩位侍郎挑撿了其中幾份定為一等之後,其餘隻是掃上一眼,便交由國子監的山長學博,由他們定奪二等和三等。
兩位監門,四名山長,門下弟子無數,自然有心中屬意的門生,憑借筆跡和書法,一眼便能認出,挑出之後,其餘隻是掃上一眼,便丟入一旁的落榜紙簍之中。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功高下,一比即分,文章好壞,卻無絕對的標準,再爛的文章,隻要書法出奇,引動文氣,給人以視覺的愉悅感受,也能成為優等,而巧思妙言,立意高遠,配上的卻是潦草蹩腳的書法,再高的意境,也會落入下乘。
評判的標準,全憑閱卷官的審美喜惡,這樣做也無人能詬病,誰又敢說是閱卷官徇私舞弊?
身為國子監四大山長之一的墨愛,是唯一沒有在案上閱卷的人,而是席地坐在落榜紙簍旁,將淘汰掉的試卷一一撿起,認真翻閱。
十幾個閱卷官瞄了他一眼,心裡嘀咕“平時不見他出現,一到會試閱卷時就來惡心我們,看似公正無私,誰知道他是不是暗藏私心,故作清高,這樣孤僻的性格,難怪身為先帝時榜眼,卻至今窩在國子監,連後輩都已經是吏部尚書了,他卻還隻是山長,二十年如一日,不動如山……”
墨愛無視他們眼神,自故自地翻閱著已被十幾個閱卷官淘汰的試卷,將其中幾份廢棄紙簍中挑出,“可定三等……可定二等……”
當他閱覽到最後一份時,眼神亮了起來,隻見一行清秀飄逸的字跡映入眼簾,文氣隱隱有騰飛化形之勢,光是這書法,就已有入三等的資格,再看文章
“魔兵臨,獸嘶鳴,爺孫東西各自行;
老弱婦孺走相送,塵埃不見江東徑;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摧離人心;
戍邊十載白發生,幸存殘軀歸故鄰;
家傾不見雙親在,滿目墳頭荒草青;
但使邊城神將在,魔騎不敢度江陰。”
洋洋灑灑上千字序事七律,墨愛猛地一拍桌子,走到眾多考官麵前,將試卷放在案上,“眾位大人,勞煩一觀。”
幾人拿眼掃了一下,吏部侍郎冷哼一聲“這是要惡心聖上嗎?太平盛世,世人都在稱頌皇上英明聖德,百姓安康幸福,他卻將為國征戰的壯舉,如此渲染誇張悲離之意,一看就是標新立異搏眼球的取巧之作,筆法輕佻浮躁,華而不實,還有暗諷聖上窮兵黷武之嫌。”
另一名吏部侍郎說“今科一等已經由尚書大人定奪完畢,已沒有位置可供入列。”
墨愛望向一直未說話的吏部尚洪福廣,“尚書大人以為如何?”
洪福廣微微一笑“我等為國選材,豈可因一人之言定論,還是要看眾位大人的意思。”
目光掃過之處,十幾名學搏紛紛附和說“以尚書大人的學識修養,眼光豈有差錯之處,我等都以尚書大人馬首是瞻。”
洪福廣微微一笑“獨斷專行之名我可擔待不起,還請各位大人各抒己見,不用顧慮。”
眾人紛紛點評,極力貶低,說到最後,還有人提出追究此人謠言惑眾,抹黑煽動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