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西方就是海洋文明起家,對魚遠比在中原起家的華夏人更為擅烹,尤其是,在古代,烤幾乎是所有人類祖先最原始也最廣泛的一種吃法。
而由烤魚延伸而出,可以更長久保存食物的熏魚,也是更早於酸菜,被人類祖先掌握的保存食物的方法。
這種方法的來源已經無從可考,但據學者的推測,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在烤肉的過程中,糊掉的部分可以長久不腐,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從而延伸出了熏這一烹飪方法。
這一說法,比屋子失火,熄滅後遺留的食物得以長久保存而被古人注意到的說法更令人信服。
不過,雖然在西方,熏這種方法是很常見的,但在東方卻並不流行,僅在蜀川等少部分地區會有臘腸。
這中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歐洲的宗教。
在華夏,以打獵為生的人是很多的。
甚至農閒的時候,農民都可能出去打獵。
八大菜係中的徽菜,就是因北宋徽州當地多山區的地理原因逐漸成型的。
而在歐洲,尤其是中世紀的歐洲,在教會統治下的歐洲各國普通民眾,卻不被允許打獵。
打獵,是領主才能有的權利。
普通民眾隻配去捕捉一些小家夥,野兔可能就是普通人眼中最美味的肉類了,但即使是野兔,也得有這山勢才行。
再加上教會的規定,人們在周三,周五,周六,大齋期和降臨期這幾個特殊時間段內不可以吃肉,因此,歐洲人一年中有一半多的時間是不被允許吃肉的。
這一點,包括各國的國王在內都要遵守,更彆說是普通的民眾了。
但很神奇的是,教會所說的肉,不包括魚肉,隻是禁止哺乳動物的肉。
這就倒是魚成為了一年四季最受貴族歡迎的食物之一。
不過,即便歐洲靠海的地方很多,但依古代的交通,新鮮的魚類也隻有臨海的民眾才能夠吃到,因為魚很容易腐敗。
因此,麵對內陸民眾需要的肉類,僅僅靠醃魚是不能夠滿足的。
一是醃魚能保存的時候不夠長,風味也單一。二是,醃魚能醃的種類有限,遠不夠內陸人的生活需求。
因此,熏這種方法,在中世紀的歐洲徹底流行起來。
這和華夏古代,明君大帝巴不得百姓天天能吃上肉的國泰民安是相違背的。
所以華夏古代的飲食,才得以豐富多彩,山珍海味,奢華成風,多種菜係交相輝映。
而西方,即便也有多種風格,但營養和新鮮的觀念卻深深融入其中。
這和中世紀時,東西方文化交流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封鎖東西方交通要路之前,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商路打開,且主要的食物基本通過貿易往來傳輸較為完整有很多的關係。
如果換到是公元前的羅馬,或者把歐洲的教誨再往前挪個八百一千年,那麼西方人在飲食上的格局是很難形成的。
包括華夏的八大菜係也一樣,沒有那種是自古以來,由夏商周三代或者先秦,兩漢時形成的。
形成的時期,多在宋,明時期。
因為在宋,明以前,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並不完善,一直在進行,這就導致主要食物的格局,以及烹飪時的添加料等在不斷的融合革新。
這一過程,從漢朝開始,到唐朝建立後大為興盛,至宋,尤其到了明朝,東西方的往來已經頗為頻繁了,交易的物品也升級了,至此,關於食物這種基本的交易物資,已經趨於完善,由此才產生菜係的誕生並能深遠地傳承至今。
而這一時期的歐洲,正好處在了教會的統治和影響下。
食物材料的完善,尤其形成的傳統習慣,便一直讓西方人從中世紀的影響開始,遺留至今。
因為內陸人們對肉類的需求,以及醃魚無法滿足內陸人們的要素,熏的這種食物製作方法開始在歐洲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