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一天,日暮交卷。
大殿內的貢士們正在奮筆疾書,將他們這畢生的抱負,將他們這滿腹的經綸,將他們心中治國安邦的良策,全都嘔心瀝血地付諸於眼前這篇策論之中。
他們興奮而又激動地懸腕運筆,他們興奮而又激動地指點江山,他們興奮而又激動地激揚文字……
雖然此次殿試,題目離譜到有些變態,但是漢王爺那個狗賊,總算是給考生們留下了一條活路。
這第一道農桑主張,就很是符合程朱思想。
農桑嘛,國之根本,畢竟之前每次科舉大考,都經常會出現。
所以對於這個題目,一眾考生那是經驗豐富,怎麼著之前都學過幾篇應試策論,堪稱老奶奶擦鼻涕——手拿把掐。
不出意外,大部分的貢士考生,都選擇了以農桑為主題,奮筆疾書,根本停不下來!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畢竟他們寒窗苦讀了這麼多年,等的就是現在這一刻!
朱高煦與大胖胖鬨了個不歡而散,背著手來到了謹身殿考場巡視。
與奮筆疾書停不住的其他貢士們相比,此刻考場內僅有幾名考生還在凝眉審題,並沒有急著動筆。
一人是陳循,原本此次科舉大考的狀元!
朱高煦走到陳循身旁,低下頭來掃了一眼,隨即臉上露出了訝然之色。
因為這陳循的確如那大部分考生一樣,選擇了以第一道農桑為主題作策文。
但是他陳循卻又並未如同他人那樣,圍繞永樂年間暴漲的人口大書特書,鼓吹盛世,歌功頌德,侈人視聽!
這小子,竟然寫的是土地兼並,寫的是士紳作亂,為禍一方,魚肉百姓!
這……怎麼會?
如果說於謙這麼寫,朱高煦還能理解,畢竟於謙這小子現在是個叛逆青年,就喜歡寫一些世人看來大逆不道的東西。
但是這陳循可不一樣啊,三十歲的人了,而且一向老成持重,他怎麼也會寫這樣的文章?
難不成被於謙於大爺給帶偏了?
朱高煦眼睜睜地看著陳循奮筆疾書,陡然注意到了他手指間的老繭,心中頓時了然。
陳循啊,五歲喪母,十歲喪父,次兄早卒,獨與比他大十歲的長兄陳德遜相依為命,生活清苦,貧困交加。
平日裡讀書都要靠著抄書,手上布滿了傷疤老繭,也算是難為他了。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這小子也算是寒門崛起的典型代表人物了,寒窗苦讀十幾載,最後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官至內閣首輔,在朝四十三年,尤其對於土木堡之變後朝廷政局的穩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他陳循這位輩子最大的功績,就是土木之變時,明叫宗被俘,人心惶恐不安。
戶部右侍郎陳循與兵部尚書於謙輔佐郕王朱祁鈺守衛北京,最後擁立朱祁鈺即位稱帝,打贏了北平保衛戰,成功守護住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隻是這之後,陳循就開始飄了,頗有幾分小人得誌的意味,驕傲自滿,嫉賢妒能,喜好隱瞞逢迎,最終晚節不保。
不過他現在還算年輕,並且擁有了敢叫板士紳的勇氣,這就已經足夠了!
隻要稍加培養,就是一個不錯的賢才乾吏!
朱高煦略過陳循,繼續巡視著考場。
大多數考生,都是一個蠢樣,拿著農桑人口大書特書,看得朱高煦苦笑著直搖頭。
這就是程朱的弊端啊!
歌功頌德,鼓吹盛世,粉飾太平,侈人視聽!
這樣雖然有利於朝廷統治,但是卻也麻木了百姓思想,最終使得大明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象征性地瞟了幾眼,朱高煦又注意到了一名考生。
相比於其他學子,此子竟然選擇了難度不小的征伐倭國!
這倒真是有些意思了。
朱高煦掃了一眼他的考牌,滄州府鹽山縣,王翱!
王翱!
原來是他!
史載此人乃是明初名臣,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一生曆仕七朝,輔佐六帝,剛明廉直,官至吏部尚書加銜太子太保,難得的宰輔相才!
他這篇策論,從前期斬斷兩國來往到後期治理倭國地區,都提出了許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奇見解,武略方麵倒是有些不如,充斥著婦人之仁的仁義思想。
畢竟還年輕嘛,不過二三十歲的年紀,還可以扭轉他這些不正觀念。
下一個,則是李貞,他帶給朱高煦的欣喜,比之王翱更甚!
因為這家夥選擇的主題,竟然是商稅改製!
整個謹身殿考場,唯有他李貞一人,敢選這難度最大的商稅改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