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很認同,“沒錯,一個是權力,一個是資本。”
馬特裡克道:“暢遊已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遊戲公司了,在完成了對takeo的收購後,公司的根基已經非常紮實。我們在遊戲行業裡已經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和權威性,我們的行業權力已經足夠了。”
張朝洋就很謹慎,“這樣就行了,權力再大一點,搞不好壟斷大棒就砸下來了。”
馬特裡克看了一眼周大老板,發現他並沒有反對,就笑著說:“所以我們接下來不需要再通過兼並購獲得權力了,隻需要獲得資本,去開拓更多的收益增長點。尋找更多的利潤,創造更高的股價就行了。”
周不器明白了他的意思,頷首道:“嗯,所以接下來對那些處於創業中的遊戲工作室的收購,我們可以更關注股權收益,卻可以把投票權讓給創業團隊。”
馬特裡克非常高興,“對,就是這個意思!”
周不器道:“我覺得行!”
馬特裡克難掩興奮,“你同意了?”
周不器道:“把公司的投票權讓給創業團隊,可以讓創業團隊沒有後顧之憂,不用擔心以後存在著卸磨殺驢的風險。同時,也能保證公司的獨立性,沒有了並入到暢遊裡創意趨同化的隱患。”
其實這一點,根本不用馬特裡克說。
作為一名從國內走出來的互聯網企業家,他真是太懂這裡麵的道理了。
企鵝的成功案例,就在那擺著呢!有名師在前,誰會看不到?早期的時候,企鵝對電商業務念念不忘,先後好幾次都成立了自家的電商部,想要在電商領域有所突破。
可搞來搞去,基本上連個水花都沒搞起來。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趨同化了。
把qq跟電商趨同起來,一看就不靠譜。
後來,企鵝公司就發現了問題所在,改變了戰略思路,不再自己搞了,開始去扶持他人,去投資了。
而且在投資的時候,是隻要財務收益,放棄相應的權力。
比如京東,比如拚多多。
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是背靠著企鵝的強大財力和渠道資源的優勢。而在企鵝投資這類電商公司的過程裡,企鵝公司主動地放棄了投票權,把相應的權力都讓給創業團隊了。
這既可以讓交易順利地推進,又保證了創業團隊對公司的控製。
然後就各方都受益了。
這套模式就越來越紅火,成了企鵝獨霸國內互聯網產業的核心手段。相比之下,阿裡的手段就粗暴了一些,看上了什麼公司,都是100地買過來,既要資本權力,也要資本收益。
最後就是拿到了權力,卻失去了收益。
很多被阿裡收購的優秀公司,合並之後都失去了活力,變得越來越差了,甚至很多都關門大吉了。
企業家往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足夠的自信。
盲目地自信。
這種自信,甚至可以超過很多常識性的經濟學原理,很精準計算的統計數據。
因為很多企業家決策就是這樣的。
那些亂七八糟的都沒用!
那是管理層決策,不是企業家決策!企業家決策往往是天馬行空的,是我想這麼乾……不需要有任何的依據和參考,我覺得這麼乾行,那就這麼乾!就好像是上帝在冥冥中指引著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家都喜歡牢牢地把權力抓在自己手裡,不願意分權,覺得隻有自己才是對的……尤其是不願意在自己的地盤裡,自己說的不算,彆人說的算。
唐·馬特裡克就是這樣的擔心。
這實在是多慮了。
老張不在乎,他在暢遊的所有期待都是利益,他早就把所有的權力都讓給周不器了。周不器就更不在乎了,好幾年前,他就提拔張一明為紫微星的總裁了,任命陸器為紫微星國際的總裁了,自己越輕鬆越好。
而且收購雅虎的複雜性,也讓他認識到了兼並購之後業務重組的困難。
周不器緩緩地說:“創意是人性底層的東西,想要激發創意,就一定要滿足人性所有的欲望。權力就是重中之重。每個人都希望保持獨立性,都希望能自我做主。暢遊以後的兼並購理念要調整,就像你說的,讓渡權力,收獲利益。”
馬特裡克深吸了一口氣。
大功告成了!把這件事敲定了,今後暢遊的發展之路可謂就是一馬平川了。
周不器問:“投票權和股權的比例呢?有方案嗎?”
馬特裡克道:“我跟superce已經談過了,他們也希望通過出售的方式來回避創業風險。可他們還希望保持一定的未來收益,以及公司的控製權。”
周不器笑笑,“正常。”
馬特裡克道:“他們的創業團隊希望保留1520的股權,同時擁有50的投票權。”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