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特彆反感兼並購,就喜歡自己做;有的人就喜歡兼並購,作風強勢且霸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庫裡安就是後者。
他最擅長的就是通過一係列眼花繚亂的企業兼並購,來保持自身業務在市場裡的領先優勢。就像他說的,今年他帶領著紫微雲,已經先後完成了9次收購。
總規模不算太大,也就是10億美元左右。
可這一出出不間斷的兼並購,實在是有點行業吞噬者的感覺。
這名聲就不是太好。
大企業不斷的去收購小公司和初創公司,就會扼殺市場裡的創造力。
其實來到了紫微雲之後,庫裡安這都算是收斂了。
以前在甲骨文,他主管開發和企業軟件業務的時候,那才叫過分,一年發起二三十起兼並購都是稀鬆平常的事。甲骨文的市場壟斷,基本都是靠著兼並購來完成的。
兼並購的意義,不僅僅是看到彆人家的產品很好,然後買過來為我所用。
這類的兼並購太少了。
矽穀裡更主要的兼並購目的,針對的是人才。
是看到了人家的產品挺好,覺得這個小公司的人才都很不錯。挖人挖不來,就索性把對方的公司給買下來,這樣這些人才就都可以為我所用了。
還有一種更殘酷的兼並購動機,就是扼殺潛在的威脅。
發現市場中出現了一家可以威脅到自家產品的初創公司,那就彆客氣了,趁著他們沒成長起來的時候,就趕緊收購過來。兼並購完成之後,就果斷的放棄他們的產品。
花錢買平安。
其實早年的矽穀不流行這種風氣。
這是從90年代末開始的。
第一個掀起這種潮流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比爾·蓋茨。(其實比爾·蓋茨是前台的,真正管理微軟並主導這種策略的是商業出身的鮑爾默,不過大家罵的都是蓋茨。)
這種風氣,就導致了如今矽穀裡超級巨頭的林立。
要知道,在90年代以前,矽穀那可真是百花齊放,充滿了創新性和創造力。
各種初創小公司,一樣可以很輕鬆的對很多行業巨頭發起挑戰。
蘋果一誕生,就把ib給打了個半死。
要是以現在的這種風氣,ib早就把蘋果給兼並購了。
當年的那些pc領域的大公司,比如康鉑電腦,之所以很快就不行了,就是因為這些公司都過於遵守矽穀的“創新道德”了,太心慈手軟了,這才釀成了殺身之禍。要是康鉑早早的也跟比爾·蓋茨似的,通過一些損人不利己的兼並購不斷的“消滅”那些潛在威脅的小公司和初創公司……可能微軟早早的都被康鉑給吞並了。
雅虎要是早早的扼殺穀歌,也不會後來那麼慘。
101novel.com00年以後,兼並購的風氣就風起雲湧在矽穀興起了。
市場競爭就殘酷了。
小公司和初創公司想闖出來的機會大大減少,矽穀的創新性大幅度減弱……所形成的市場效應就是科技大公司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少、規模越來越大,變成了一家一家不可撼動的超級巨無霸。
庫裡安就是兼並購風格的超級擁躉!
紫微星國際的其他業務,一年裡發起的兼並購,可能也就23起。庫裡安帶領的紫微雲,已經要發起第10樁兼並購的案子了。
因為涉案金額可能要超過5億美元,所以必須要由周大老板批準才行。
周不器也沒法去拒絕,人家的業績和履曆擺在那裡呢,“這啥公司啊,就非收購不行?”
庫裡安道“一家德國的創業公司,開發的是一款辦公協同軟件。”
“就像微書那樣?”
“對。”
“這樣啊……”
周不器這下就慎重起來了。
這麼看來,還真應該收購!
產品好,可以用下去;產品不太好,大不了就直接關門。
歐洲在發展數字化的單一市場,微書一定要發揮重要的作用,並殺穿歐洲市場才行,可不能讓德國的這家初創公司撿了便宜闖出了名堂。
要提前下手,早早的扼殺!
庫裡安道“歐洲人不喜歡跟美國人用同樣的企業產品,歐洲有一種貴族的優越感,瞧不起美國的這種文化荒漠。微書在美國很順利,在歐洲的推廣很不順利。把德國的這家公司買過來,把他們的產品改造一下,用上微書的架構和引擎,以德國原創的名義在歐洲推廣出去。”
周不器就很果斷的做出了決定,說道“1月31號以前,要完成任務。如果完不成,那就等到下半年再去收購。不要影響了公司的ipo!”
“沒問題!用不到明年,年底之前就能搞定!”
庫裡安信心十足。
喜歡大時代之巔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時代之巔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