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麗道:“一位頂級的產品經理或者設計師,都一定是藝術向的,都極具個性。這才是每一位產品經理或者設計師都希望成為的樣子。可是在成為偉大的產品經理或者設計師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試驗、不斷地拿出各種產品讓市場驗證。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極高的試錯成本。”
“依靠著數據而不是主觀判斷,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周不器的心潮和思維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
覺得這還真是一個很深刻很有意義的話題。
如果能夠把這件事認識清楚了,那為紫微星以後的產品開發就可以找出一條成功率更高的便捷之路。
很多產品的設計師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堅持。
就比如為一款裡設計一個按鈕。
到底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
經過試驗之後,發現如果把按鈕設計成方形的,流量轉化率是10,設計成圓形的,流量轉化率是5。
數據就太確切了。
按理來說就應該設計成方形的。
可是設計師或者產品經理都有自己對一款產品的認識和喜好,他就是覺得方形的按鈕會影響整體美感,會讓產品顯得笨拙而失去了藝術性……
這就出現了矛盾。
如果以數據的反映為主,把按鈕設計成方形的……那對設計師來說就會是一次打擊,對他的產品理念形成顛覆,他的自我判斷這條路就被堵死了,他還怎麼成長?他還怎麼一步步地走向大師之路?
最後就隻能變成數據的奴隸。
就像是網路文學編輯一樣。
早期在數據應用不發達的時候,什麼樣的書能上推薦榜,都要由編輯的喜好和審美來判斷。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很多差錯,很多編輯喜歡的作品就是很難得到用戶的認可。
可是編輯自身在試錯中成長了。
慢慢地,這些編輯就成了網絡文學裡的中流砥柱,成了最了解網文的結構、節奏和寫作技巧的一批行業大佬,擁有極高的話語權。
可是後來,數據應用起來了。
一些新入行的小編們,就很難再憑借主觀意誌去全力地推薦一部作品了,他們想推薦也沒有那個權限。
一切都以數據為準。….
數據到了什麼樣的層次,就會給什麼樣的推薦位。哪怕這是一本編輯非常厭惡的書,也要服從數據,給其安排推薦;哪怕一本編輯非常喜歡的書,如果數據不到位,也不能給推薦。
這就變成了數據的奴隸。
讓小編們幾乎失去了對一部作品優劣的判斷和思考,就很難獲得成長了。前輩們可以從小編輯一步步地成為行業裡有話語權的高級編輯。可這些小編們在數據的控製之下,業務能力成長緩慢,職場之路就會非常渺茫。
聰明的人能早早的發現苗頭,及時地調整或者轉行。不理解其中道理的小編,就為了那微乎其微的成功機會,在行業裡一做就是很多年,浪費了年輕時期這段職場裡大好的可以學習、成長的階段,人生的職場之路就會平庸化了。
許亮傑緩緩地道:“美國這邊的自由主義盛行,好處是創新很強,缺點就是服從性太差。大多數的產品經理,都是把數據當成一種參考,在數據和自我的主觀判斷中進行取舍。”
鄭曉麗冷淡地說:“公司的錢,不是給他們試錯用的!試錯成本,隻能用在產品對市場的測試之中,而不是對某一個員工自我判斷的試錯。要是公司辛辛苦苦花了無數的試錯經費把一個設計師給培養起來了,他轉頭就跳槽去彆家公司了,公司的損失得多大?可如果是把試錯成本都用在產品上……產品的知識產權永遠都屬於紫微星,產品可不會跳槽!”
周不器深吸了一口氣,“這才是你對手下的這個美國團隊最大的不滿。”
“的確。”鄭曉麗就很無奈,“可是這種話,還不能明說,就隻能從工作態度和產品思路的角度跟他們兜圈子。數據的好壞,才是一款產品優劣最主要的市場判斷。我需要的是一支數據團隊!”
(本章完)
.
...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