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堂,真要打?”
三屯營,總督衙門,戚繼光不確定的問著在那啃著大骨頭的王言。
“你堂堂戚大將軍,能不能不要問這種廢話?”王言弄著油乎乎的手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嘟囔著說道,“我在京城跟徐階他們罵了一個多月,這才定下了戰事,你還問我是不是真要打?
老戚啊,你現在要做的,是仔細思考之前準備的作戰計劃是否完善,是否考慮到不利的情況,如有不利如何應對。”
“部堂讓我全權做主?”戚繼光又不確定了。
作為跟王言一起接觸了這麼久的人,戚繼光明白,其實王言在打仗的事情上還是很有建樹的。雖然是紙上談兵,但談的真沒毛病。兩人閒來兵推,王言都是將他打的找不著北的。
“你負責進攻,我負責後邊的防守和救援,還有給你們前線的部隊提供軍需。咱們分工協作,各管一攤。你放心,我絕對不會對你的決策指手畫腳,你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部堂,這要是打輸了……”
“隻許勝不許敗!”王言說的堅決,“這幾年陛下和朝廷花了那麼多銀子在薊遼,豈有不贏之理?你非要聽輸了怎麼樣,我可以直接的告訴你,咱們兩個直接自儘就行,不勞煩旁人,也不去京城遭罪。”
戚繼光捏著拳頭,錘了一下桌子:“部堂安心,此戰必勝!”
“不用我安心,我就沒想過會敗。若不然那麼多銀子,我得罪的那麼多人,又遭了十幾次襲殺,豈不是全都白乾了?”
王言笑嗬嗬的說道,“徐階那邊你也可以放心,他們隻能說廢物,但不能說拖後腿,陛下也等著打出大勝仗祭天呢,這個時候給陛下添堵,那就是不想活了。等到打完了這一仗,你掌京營,我主事六部九卿,咱們也能好好享福了。”
戚繼光點了點頭,問道:“什麼時候開打?”
“秋收以後吧,還有一個多月,你做好規劃,部署好兵力。我則是開始籌措軍需,先行往前邊送一批。你再預設幾個戰場,找幾個關鍵位置,提前在附近做一些安排。”
“部堂這一次在京裡鬨出的動靜定然不小,要開戰的消息定然也已經傳到了宣大等地,韃子那邊怕是早有準備啊……”
“無礙,人家草原那麼大,咱們人生地不熟的,他們就是沒準備也不好打啊。再說現在也不是什麼都不做,不打打仗還不打小仗嗎?先派個幾千人出去,過了燕山先打一打嘛。曆來的大戰,也不是上來就幾萬人開打,都得先慢慢碰,隨後再調兵遣將。你征戰多年,這事情還要我多說?”
“那我這就安排人去打?”戚繼光還是不確定。
“做好規劃,彆盲目開打,你應該有數的。派多少人,什麼時候派,打哪裡,我不管,你儘管放手去做。戚將軍,就在此時此刻,這一場事關我大明皇帝陛下的尊嚴,事關我大明國運的戰爭,就已經開始了!”
“是!我去安排!”
戚繼光猛的喝光了一小壺的酒,長出了一口氣,轉身便就龍行虎步的走了出去……
王言終究對這個帝國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大明這一台戰爭機器終於緩緩的開動起來,這個原本逐漸走向沒落的帝國,又煥發了新的生機。
全國各地的物資,通過陸路、水路湧向九邊防線,伴隨著海量的物資運轉,也隨之不斷的有著官員們掉了腦袋。
如果是以往的時候,各地方、衙門的官吏們過手貪一些是不會出現太大問題的,畢竟本就是戰時,哪裡都是一團亂麻,不是做的太過分都沒工夫理會。後續當然會有人死,畢竟事情總要有人負責麼,但不會死的像現在這麼多。
現在情況不同了,王言拿命主張開戰,輸了他就要死。那麼這種情況下,誰敢給他拖後腿,他當然要先弄死誰。
當然王言沒有那麼強的監察能力,他管不到那麼遠。但是他也不需要去針對具體的某個人,反正最終的物資對不上數目都是能查到的。出去的時候多少,收到的時候又是多少,全都有記載。
他要針對的各個環節的人物的靠山,是徐階、高拱還是張居正,亦或是李春芳等等,王言是絕對有能力把人給踹下去的,可以狠狠報複的。
所以也不用王言親自出手,深明大義的徐階等人就已經對下邊高標準、嚴要求了,這是影響大明國運的戰爭,沒人能承擔得起失敗的責任。
光是王言一個人就能讓他們想死了,更彆說王言代表的是嘉靖,是想要報仇,想要體現文治武功,要超越過往皇帝的萬萬古之一帝。
真讓嘉靖死不瞑目,以嘉靖如今更加強大的皇權,他真容易把這些好臣子都一起帶走,誰都彆好……
此外還有海貿方麵,所有的海商們都收到了通知,從海外運回來打仗所需的糧食之類的物資,官府花錢購買,並且還給予一定程度的免稅額度,以此刺激海商們將貨物運送到渤海灣。
這是比陸運、漕運更節省成本的,更大數量的運送方式。海運的周期也在可接受的範圍之中,畢竟本身這幾年大明的積累就梃足的,薊遼地區的糧食儲量足夠打上個一兩年的。這麼長的時間過去,也足夠海運回糧食補給了。
至於海商們是否配合……那簡直是相當配合,都十分踴躍的表示一定在海外弄回來打仗的物資,並且強烈表示糧食免費支援給朝廷。
沒有一家一姓會天真的認為,這件事情是他們可以自願決定的。自從幾年前東南平倭以後,東南大戶就再也沒有了討價還價的空間。等到俞大猷那邊將東南海軍徹底的經營起來,將原本屬於王言的船隊完全給官辦了以後,東南大戶就都成案板上的肉了。
市舶司重立,雖然收了不少的稅,但大戶們都很高興,因為那代表著他們活下來了,他們今後還有得賺。雖然賺的少了不少,但絕對不虧,挨了一頓狠的,他們也就知足了。
所以這是一個爭相表現的機會,大家就都開始無下限的表忠心,自然而然的也就出了不少銀子來支援打仗。
目前的大明流傳著王言的名言,那是在之前任順天府治中的時候不小心流傳出去的。是講因為他是孤臣,沒有人結好他,但是在年節的時候他卻能收到很多的禮。王言說他不關心誰送了,就關心誰沒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