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針對韃子的戰爭,就是王言主事。東南的變局,也都是王言一手挑起來的,東南大戶又哪裡敢不從呢。
而另一邊的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的大戶們,這幾年也被王言給乾的相當淒慘,要不他怎麼又挨了那麼多刺殺呢。
他就是借著薊遼這邊的防線長,資源相對豐富,交易的對象更多,以此來鉗製四地的大戶們。抓到走私的就往死裡弄,這幾年讓他乾銷戶的簡直不要太多。
這個關鍵的時候,他們也不敢瞎動作,哪怕暗通款曲呢,也得審時度勢。對於目前大明的統治階級來說,能夠看明白如今大明的不同,是很重要的一點。
看得明白,積極擁抱,那就能賺到錢,能家族綿延。看不明白,還費儘心思的抵觸,那自然是要自食其果,落後時代,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正如之前所說的,當今的大明是資本主義崛起的時候,是傳統農業,到初級工業時代邁進的時候。王言打開了這個口子,培養了初代的資本家,到今天為止已經發展成了一股相當強大的新勢力……
那些被王言培養起來的人,以為他們和王言是一夥的,但實際上,隻是還沒到殺他們的時候而已。他們一樣也要被掃進垃圾堆。
但現在確實是一股助力,聽王言的號令。
沒有具體的組織,王言隻要搞事情,他們就積極跟團,這些年配合的也還是不錯的。
而且力量也不弱,畢竟真說起來,這第一批人,又有哪家不是權貴大戶呢?他們是屬於看到了錢,看到了前途,開始進行轉型的。之後的才是後續發展起來的,大小不一的商人群體。
所以也被王言打擊了的這些地方的大戶,以及聽他號令的這些新興的資本主義的群體,也都積極支持。
甚至於他們都不需要支持,他們隻要不找事兒,不拖後腿,對大明來說就已經是助力了,何況還是支持呢。
這是大明前所未有的高度團結的時刻。
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安穩了,譬如雲貴的各種土司,譬如北邊的朵顏三衛還有女真人等等,這時候內部沒問題,還都踴躍的掏錢打仗,外麵的蠻夷誰敢找麻煩,誰就得被銷戶,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蠻夷是沒文化,也不是傻,不是看不出眉眼高低,也都老實的很。
其中尤以朵顏三衛和女真人最老實,這幾年王言除了收拾大戶,改革軍隊,薊遼建設,剩下的就是研究他們了。
拉攏、分化,還帶著朵顏三衛、女真的百姓乾活、搞建設,給他們發錢,幫他們種地,互相通婚。直接給被欺壓的底層人做主,收拾他們的頭領。
肯定是無法短時間內讓他們歸心,但是讓一部分人認可並擁護大明的統治是沒問題的。這一次戚繼光帶出去打仗的兵員,有一萬多人就是朵顏三衛和女真人湊出來的。
王言怎麼可能讓他們在後邊享受,同時還作為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呢,都弄到前邊拚命去了。他們要是敢在戰時不遵軍令,那下場比韃子都慘,殺他們比殺韃子的優先級都要高……
綜合種種條件,這一次與韃靼的戰爭不說簡單,卻也是穩紮穩打的步步推進的。
戚繼光在出兵以後,經曆了幾場小仗,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打成了大仗。雙方十餘萬兵力,在草原上,在周邊的山中,輾轉騰挪互相攻防。
戚繼光很快的熟悉了草原上的戰鬥,針對性的總結出了一套戰鬥方法,這是他的長處。很快的就將戰鬥打成了消耗戰,打成了持久戰。
這是王言囑咐他的,此一戰根本不求速勝,隻要打出一定的優勢,並能維持住,那對大明來說就是勝利。
因為如今的大明有錢,就靠著國力打後勤,韃子是無法抵禦的。他們在草原上的能征善戰根本發揮不出來,反倒都用在逃跑保命上了。
這一點確實是大明的弱勢,主要還是在於騎兵上的差距。不過另一方麵,大明也不是沒有優勢,那就是火器。王言可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火器性能的提升。
肯定是還沒搞出來AK,但是在他不斷的督促下,還是弄出了膛線。這就是一個相當大的進步了。
畢竟膛線的說法就有很多,刻幾道,刻多深,怎麼刻,全是學問。
主要也是王言連提點都沒有,隻是加大了對這方麵的研發投入,並時不時的過分一下進度,看一看成品,這都是大明工匠的智慧……
此外對於發射速度,火藥的推進,彈丸等等,也全都有很多改進。威力絕對是夠用的,彌補了機動能力上的差距……
王言說到做到,他真的從始至終都沒有對戚繼光指手畫腳,隻是按照先前說的,守著後方,防止被韃子偷了雞。
在後勤上,王言當然更不會差勁。他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其實最喜歡的就是打後勤,用充足的資源,強大的國力,堂皇的碾死對手。
同時王言也在利用戰爭促進經濟發展,畢竟各個環節都有人乾活麼,將士們傷亡都有撫恤,本身戰時的軍餉待遇也都更好,皇家銀行每天都在印錢。
王言也在儘力的平抑物價,保證寶鈔的購買力穩定。這一仗打完,大明就能更加富裕了。
這是大明的統治階級們無法理解的,為什麼王言可以把耗錢的戰爭,打成賺錢的大買賣。還沒等到占領草原,讓草原人民賺錢呢,就已經利用打仗給膨脹的內需,拉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真是一點事兒都沒耽誤,又打了仗,又搞了建設,又在各個環節培養了自己人,提拔了不少人,也接受了很多人的投靠,積攢了更加雄厚的資曆以及政治資本。
同時也讓嘉靖得到了巨大的滿足,收獲了更大的好處……
日常感謝打賞、投月票、推薦票以及默默看書的好哥哥們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