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都知道,為什麼要這麼乾?
李慎行越聽越疑惑,問:“所以如果光是為了實驗磁懸浮列車,搞個兩地通勤線路也行。沒有必要在景區修建,那麼高難度的線路。”
他的聲音越來越小,忽然意識到,李文軍兩父子這就是在挑戰高難度。
他們不惜花高成本,在岩石泥地沙地等各種複雜地形和地質條件下,用高架和桁架上坡下坡,懸空在石壁上修建磁懸浮,檢驗施工和材料的技術水平。
李謹言說:“所有係統都是要通過各種情況下無數次重複實驗,才能驗證穩定性,不斷修複bug。有時候一個最簡單的衝擊都能讓最精密的係統陷入癱瘓。比如在交通高峰期,一輛故障車停在繁忙路口的中央,阻礙各個方向的車輛通行,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路口乃至周邊區域的交通陷入混亂。即使現代交通係統有各種智能交通管理措施,如信號燈控製、交通流量監測等,但這樣一個簡單的障礙也可能使這些複雜的係統在短時間內難以應對,造成交通擁堵和混亂。我們現在,就是在用足夠多的實驗次數,來儘可能模擬以後會遇見的問題。”
這個磁懸浮觀光車半小時一趟。
冬季一天不間斷跑十六趟,夏季一天二十趟,春秋兩季每天十八趟。
這個線路上所有東西,都要承受一年6000多趟碾壓和衝擊。
站台上和車廂裡裡每半小時換一撥全新乘客。
旅客類型比任何一趟列車都多,密集程度也堪比任何一個車站。
這些好奇的乘客會對站台上和車廂裡的一切又踢又打,又摸又拍。
用這樣高強度密集實驗來檢驗係統的漏洞和安全係數,麵對突發情況的反應速度和能力。
畢竟以後磁懸浮如果要推廣到全國,麵對的情況隻會更複雜。
隻在兩點一線搞通勤,確實簡單很多,但是能反映的問題也少很多。到時候所有問題都隻能在推廣後遇見並解決。代價要大很多。
所以他們兩的思維邏輯跟其他人就有了天然的不同了。
他們是努力解決大多數問題後再批量生產。
陶光明他們,包括李慎行自己,卻則總想著用最少的成本批量生產,再解決出現的問題。
李文軍知道譚打雷他們被這個項目折磨得很慘,很有幾分怨氣,所以借這個機會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項目的重要性和意義。
李謹言自然明白李文軍的意思所以默默配合。
譚打雷他們這會兒臉色好多了。如果是為了將來推廣做準備,他們就覺得值得了。
畢竟李文軍的汽車都折騰了那麼多回才上線。磁懸浮這麼高科技的東西,自然是能多折騰幾次就多折騰幾次。
李慎行:“這個磁懸浮好像除了看起來酷炫,全是缺點,沒有優點啊。”
李文軍:“它的優點就是可以很快。因為跟軌道沒有摩擦,可以突破現有的所有地麵交通工具行駛速度的上限,達到時速600公裡以上。以後還有可能更快。叫它貼地飛行也不為過。追求更快的速度,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項目組把這一次說的內容全部加上去以後又打算做第二次測試。
這一次李文軍直接把李謹言和李慎行都叫來。
李文勇一看,也被吸引過來,看看他們到底在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