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的章程,是需要足夠的證據,然後上交都察院審查,最後才能到陛下那裡。
“倘若不能入仕,難道對爾等來說,學問就沒有半點用處了嗎。”
一道略帶低沉的聲音從外傳入大堂之中。
眾人麵色微怒,隨即突然又轉變回去。
那熟悉的聲音,讓他們知道了來人是誰。
隨著腳步聲的緩慢響起,一老者走了過來。
“劉老。”
“老師。”
“三吾先生。”
眾人看見劉三吾,紛紛躬身作揖行禮。
劉三吾冷哼一聲,直接朝著中間的座位走過去。
那裡一直空著的,大堂雖有些擁擠,但卻無人坐那裡。
坐下後,劉三吾訓斥道:“千裡當官隻為財,你看看你們一個個的,現在都變成了什麼樣子。”
“翰林院是做學問的地方,倘若朝廷暫且沒有安排,把你自己的學問做好,等到機會自然能更好的為國效力,為民操勞。”
聽著這番訓斥,眾人皆是低頭慚愧。
看著大家醒悟的樣子,劉三吾這才滿意的點點頭,端起茶杯飲了一口,這才不急不慢的說道:“昨日太孫殿下召老夫去了坤寧宮,談論了關於大明教育的問題。”
“洪武三十一年科考,取消對秀才功名的限製,按照標準答案考卷,如今統計出來,有三十餘萬考試過甲等分數,得秀才功名。”
聽到這話,眾人不置可否。
他們負責科舉,自然早知道出了三十萬秀才,但沒有當回事。
因為這秀才水分太大了,那些考卷上的題目,在翰林院的學士們看來,當真是簡單。
考卷裡四書五經大幅減少,連最重要的策論都被大量削減,反而是加入了算術題。
關鍵的是,秀才功名沒了特權,等於是把秀才這個名頭給廢掉了。
劉三吾也沒在意,繼續說道:“這些秀才,大部分都是要進入到衙門裡辦事的,隻是他們的水準,還是有待提高,可當個吏員,自然無有多大影響。”
“為了更好的提高他們的學問,達到為國效力的程度,太孫殿下指出要更進一步的深修造化,提出了創辦大學的想法。”
“所謂大學,便是如國子監的學府,但隻對秀才進行招募,學期三年,分專業方向。”
聽到專業方向,眾人有些迷糊。
下首一學士問道:“老師,何為專業方向。”
劉三吾看了自己那徒弟一眼,解釋道:“人之精力有限,普通人學一道,則足以耗費半生,所謂專一而精,如今朝廷更需要更細致化的人才。”
“如律法,製船,火器,商貿,外交,邸報,修史,等等。”
“學子於大學結業之後,自可進入到對應的衙門為國效力。”
“開辦大學,傳播學問,正是如今太孫殿下極為重視之處,明日朝會將成立教育部,老朽不才,得太孫殿下看重,為教育部第一任尚書,總管大明境內學堂,教育諸多事宜。”
說到這裡,劉三吾原本有些渾濁的眼睛,刹那間變得明亮了起來。
昨日他被太孫召入宮廷的時候,心裡還有些忐忑。
後來聽到成立教育部之事,沉寂已久的心臟,跳動得有些劇烈。
劉三吾今年已經八十有七了。
在前幾年,太孫掌權後,劉三吾看到大明的逐漸升起的繁華,就感覺到自己跟不上時代。
乞骸骨又被陛下拒絕,也就一直住在京師。
平日裡散散步,讀讀書,心態也逐漸平穩下來。
卻沒想到,在這臨入土之際,還能得到太孫重任。
“恭喜劉尚書。”
眾多翰林學士聞言,精神振奮。
這教育二字,一聽即懂。
如今單獨成部,亦如六部之外第七部,人員匱乏之際,他們都有機會入仕了。
很明顯,今日劉三吾過來,就是招人來著。
“同喜同喜,如今部內缺人,章程未立,諸位可願與我共向朝廷效力。”劉三吾笑著問道。
眾人大喜,皆言:“願為朝廷效勞。”
.....
除開教育部外,朱英還成立了外交部。
至於外交部的尚書,朱英選擇了周榮亮。
周榮亮也就是前往撒馬爾罕,被帖木兒扣押的大明使臣。
後來奧斯曼帝國跟帖木兒開戰,除開奧斯曼的使臣外,周榮亮也就被放了回來。
周榮亮先前朱英沒有見過。
查了下戶籍文冊,才知道這人擅長多種語言,為人正直剛烈。
且出使帖木兒回來,更是增添了不少豐富經曆。
當今能與大明相提並論的,也就隻有帖木兒了,讓他來乾這個外交部尚書,顯然是很不錯的選擇。
次日朝會上,朱元璋直接宣布了成立外交部,教育部的事情。
任命劉三吾為第一任教育部尚書。
任命周榮亮為第一任外交部尚書。
雖說有些突兀,不過朝臣們也沒什麼好說的。
朝廷製度這塊就是朱元璋的一言堂,現在多了兩尚書,好像也沒啥區彆。
不過有政治嗅覺敏銳的官員,已經發現了個中不同。
不過更多的人在乎的是新出來的官位。
尚書的下邊,可是有左右侍郎,員外郎,管事,主事等等。
這還隻是朝堂內的,地方上肯定也要開衙門,這意味著大量的官位。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