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到這裡,其實已經有些心動的感覺了。
不過還是問道:“大孫可是想過,如果官員太多,也不見得能夠真的把百姓的事情辦好。”
“比如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原本一人負責就可以,現在突然幾人都在負責同樣的事情,其中如若有一人不願,那麼這事情則必然會造成拖延。”
“況且人多了,怕擔責的人也會更多,許多人會將此事推脫至於彆人的身上。”
“對於百姓來說,章程將會變得更加複雜,一個衙門可以解決的事情,現在要跑幾個衙門,還不見得能夠解決。”
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英發現老爺子果然是敏銳,一下子就正中其中要害。
這樣的懶政行為,在後世可最為常見了,也是最普遍的行為。
朱英回道:“爺爺說的這些,是很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但不能因為有問題,因此就不去做。”
“沒有完全的體係,現在的體係同樣有著許多的缺陷,孫兒所設計的這套,從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將現在官員所負責的政務細致化,章程化,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說,就等同於稀釋了官員的權力。”
朱元璋問道;“那你說說,如何細致化。”
朱元璋興趣上來了,倒不是說他非常認可大孫的想法,而是這句稀釋官員權力,正中了朱元璋的心。
對於官員,或者說大部分的官員,不管是朝堂還是地方,朱元璋都嚴重缺乏好感。
他總覺得,大部分官員一個個都像是蛀蟲那般,不斷的啃食大明王朝。
這也是朱元璋先前殺起貪官來,沒有絲毫手軟的緣故。
朱英心下思索了一番後回道:“以禮部舉例,目前禮部總負責的事務很多,在人員上卻差彆極大。”
“譬如禮部主客清吏司,掌控我大明外交之事宜,然而現在僅僅隻是在我大理寺便有十數之常駐外使,如今我大明海運昌隆,萬國來明,於外交之事上,禮部主客清吏司僅不過是六人主持。”
“如若遇派遣使臣之事,還需朝廷另外安排人員,這其中涉及到的語言,溝通,習俗等各方麵的問題,又要從零學起。”
“孫兒覺得,如今牽連萬國,日後於外交之事上,則必然極其重要,因此可將外交事宜單獨列出,每一國有專門人員進行對接,及時了解屬國之消息,他國之往來,互通有無。”
“現如今,教育是我大明之重,大明未來的發展,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礎上,如若我大明人才夠多,那在各行各業,定然可以蓬勃興盛。”
“亦如戶部之賦稅,戶籍,俸餉,田地等,均由一部之主持,其中但凡有貪汙之現象,查探起來尤為困難。”
“這些所負責之事,完全可以進行拆分,單立一部,再立總管。”
“如此細化之後,六部權力將會得到極大的稀釋,各部各行其事,無有推脫,則再無宰相之憂,我大明皇權將會得到更高程度上的集中,後世子嗣也無須去擔憂出現權臣之事。”
朱元璋本身對於製度就很擅長,聽完大孫的話後,立即就感覺到可行性非常之高。
這就相當於變法了,還是大法。
“此事推行,動蕩朝野上下,不可大刀闊斧,當徐徐圖之。”
“其中人員的選定,也是個問題,總不能框架搭好了,全都空缺了吧。”
“咱覺得可以一步步來,大孫你先選著人,有合適的,就把職責進行劃分,然後確立衙門總領事宜,儘力做到不勞民傷財,動搖根基。”
自古以來,變法向來鮮血流淌,朱元璋對於變法之事,倒不覺得有太大的阻力。
現在的大明,也沒有什麼能夠阻礙爺孫倆的大臣。
有那不聽話的,直接拖出去砍了就是。
爺孫倆談論間,這事就這麼直接給定了下來。
這就是皇權的好處了,根本不需要太過於在乎彆人的意見,一言而行。
朱英得到老爺子的認可,心裡也放下心來。
其實把後世的體係搬到如今的大明來,朱英心裡也有些不確定是否靠譜,但總感覺比現在的大明官員體係要好吧。
現在的官,負責的政務內容太繁雜了,一來是權力太大,二來事務纏身,不是大才還真就很多事情都搞不好。
事實證明,隻要不是徹徹底底的文盲,其實在當官上麵,不一定要太多的學問才能乾好。
隻要心裡是真正為百姓辦事,一般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
翰林院。
這裡曾經是天下文人最為向往的地方,可現在隨著大明的繁榮,理因更加興盛的翰林院,卻顯得有幾分荒涼。
“自從太孫介入朝堂之始,我翰林院越發不受重視,如今已然沒有多少學士,再能由此而入仕途。”
“誰說不是呢,吏部受到太孫變法,已不再從翰林請官,如今想要入仕,注重基層鍛煉,我等已然年歲大矣,這身子骨,哪裡還可下鄉奔波。”
“徒之奈何,諸位也就知足吧,至少在這翰林院中就任,朝廷可沒少給俸祿,比先前倒是生活舒適了不少。”
“唉,我等寒窗苦讀數十載,又豈是為了這區區幾口飽飯,心中抱負難以施展,每日不過修書撰史,實在是...唉。”
“太孫變法,如今翰林院這養才儲望之所,已然是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啊!”
翰林院的大堂裡,十多翰林聚在一起談論,都感歎如今的失落。
原先翰林院地位很高,哪怕是各部尚書見了,那也要客氣三分。
隻因翰林學士,不僅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踴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
除開修書撰史外,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諸多事宜,地位清貴,極其容易成為朝廷重臣。
可如今,首先是吏部上。
除開皇權欽點,現在的官員要按照新的規矩從基層乾起。
哪怕是今科狀元,也要先行到地方鍛煉,還非是主官,得從縣丞開始乾。
有了政績,且要滿兩年紅線,才可由吏部考校,再次提拔。
從翰林院直接過渡到朝廷重臣這個路子,現在已經是被鎖死了。
這也導致翰林院的地位不斷下降。
其中最關鍵的是建言獻策。
以前翰林院的學士們,完全可以就朝會上談論議事,提出自己的政治諫言,隻要得到陛下的認可,從官輕而易舉。
現在朝會都已經是三日一開,而太孫下放權力,諸多事宜由各部自行解決,隻有無法解決之事,才放在朝廷議論。
哪能有那般多解決不了之事,如今誰解決不了,就要承擔責任,影響政績升遷。
一旦在朝會上提出,首先麵對的就是陛下的訓斥。
彆的不說,一個無能的名頭就落了下來。
至於彈劾,現在可不是張口一說就行了。
瞎說可是要受誹謗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