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要發展的話,那麼南洋是第一首選。
對於朱英來說,整個南洋,都必然會在他的有生之年全部歸入到大明的直接統治中去。
這一點無可置疑。
因為隻有南洋,才能給大明續命。
最近的天氣,已經是越來越冷了,雖說還沒有到嚴重影響民生的地區,但朱英明白,關於到小冰河時期,已經在開始。
曆史上共經曆了四次小冰期,而與之伴隨的便是四個王朝的覆滅。
第一次是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第四次就是現在了。
當然,最嚴重的時候,還有一百年才開始。
一直從明朝中葉至清朝初期。
這樣的天災,不是朱英可以去改變的,隻能是想辦法去渡過。
即便是高產作物,在如此極端的天氣下,亦是不會有任何幸存的可能。
這樣的極端寒冷,已經完全不適合生存,人和動物都是會被直接凍死,遠遠超乎想象。
曆史上,太湖,潘陽湖,洞庭湖,淮河都要結冰。
夏寒,夏霜雪在這樣的極端天氣下,都司空見慣,屢見不鮮。
就連海南那種沒見過雪的地方,都要下個鵝毛大雪。
從北至江南地區,都要被冰封。
如此情況下,不管是哪個王朝,都要受到極大的動蕩,幾乎沒有避免滅亡的可能。
且到那個時候,朱英都已經入土了,也沒法去控製著。
囤積糧食什麼的,也是扯淡。
百年是嚴重的災亂,後邊還有數百年也一直受到影響。
即便是遼東的黑土地,那也救不了大明,都已經全部給凍住了。
就算是朱英還活著,也沒法給變出糧食來。
現在大明人口有迅速增長,需求隻會是更大,為了後世想,則必須要把南洋拿下來。
在那樣的環境下,隻有南洋這樣的熱帶地區才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畢竟是小冰河,不至於整個世界都給冰封掉。
發展整個南洋地區的糧食產業,是未來大明的生活保障。
.......
“太孫殿下真的說讓去真臘了。”
曹震興奮的再三確認。
沒想到剛從草原回來,就能夠去南洋,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
對於武將來說,閒置在家是最大的侮辱,他們的功名本就是馬上取。
且武將的權力也都是在軍隊中,這回到京師,雖說也是享受富貴,但總感覺要差了點味道。
“這次太孫讓我帶三萬兵過去,看似不多,但南洋那邊可還是有我大明水師,如今安南更是在我大明掌控之中,真臘之行,顯然是沒有那麼簡單。”
“太孫殿下這是想讓我充當前鋒,先行試探真臘那邊的情況,甚至是駐紮真臘,靜觀其變。”
藍玉分析著說道。
曹震倒是有些無所謂:“能帶兵出去就成,這回來幾天雖說快活,可總待著不是個事。”
“反正出去全聽國公的就是。”
藍玉有些無奈的搖搖頭。
像是曹震這樣的情況,是目前武將中的展現,都害怕太孫不帶上自己。
最擔憂的是弓箭入庫,馬放南山。
倒不是說京師現在不好,就是太熱鬨太繁華了,反而是讓許多武將沒法適應。
兩年的時間,讓這些在外的勳貴們再次回到大明京師之後,感覺就跟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
飛速的變化讓人不安,這裡似乎沒有了曾經的熟悉,反而是陣陣陌生。
所以才會擔憂權力的變化,希冀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
朱英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他要把漢族的人口朝著南洋地區大規模的遷徙過去。
隻有這樣才能更大你規模的開墾農田,增強生產。
至於黑土地那塊,或許隻能開發數十年。
等到了小冰河時期,就不能用了,民眾也得想辦法多多遷徙到南洋。
大明的天氣,是一年比一年冷了。
京師邸報上,許多篇幅開始描述關於南洋的事情。
比如暖和的天氣,一年可以種植四季的糧食,還有各種美好的描述。
這樣的方式在後世有些司空見慣,用軟文慢慢影響到大部分的百姓。
於現在的大明,掌控了邸報這麼個輿論神器的朱英,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兵部那邊,在接到太孫的示意也感覺到很是頭疼。
“三年時間,達成駐兵三十萬,遷徙民眾三百萬,太孫這次是真的要動真格的了。”
兵部尚書茹瑺感覺到有些頭疼,包括是兵部的左右侍郎,或是其他主事,也沒想到太孫會這樣的想法。
“這,陛下知曉嗎,能同意這樣的事情?”兵部左侍郎倪齊不由開口問道。
倪齊並非是漢人,而是蒙古人。
也就隻是血脈了,畢竟都已經四十歲了,從來沒去過草原,一直都是在中原長大。
屬於是蒙元時期的遺留。
“如此重大之事,陛下肯定是同意了,就昨天還有令旨過來,讓涼國公領兵三萬去到真臘,看來咱們這今後的方向,主要就是放在南洋地區了。”
“太孫應該是想把安南徹底的拿下來,那裡土著眾多,唯有遷徙我大明百姓過去,才能更好的掌控。”
茹瑺分析著說道。
對於兵部來說,深刻的了解太孫殿下令旨,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裡頭藏著許多奧妙與忌諱。
雖說因為大明軍事學院,軍政分離等一些因素的影響,讓五軍都督府的權力下落,而兵部的權力正在上漲。
要是放在任何朝代,這對於兵部來說都是好事。
可現在嘛,就不好說了。
陛下還在呢,尤其是關注兵權,一旦有涉及兵權上的事情,搞不好就要掉腦袋。
那麼多開國功臣,就是最好的例子,凡是牽扯到兵權的,就沒幾個好過的。
兵部能做的,就是好生的揣摩太孫殿下的用意,這在調兵方麵,才能讓太孫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