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七大總兵(求票!)
研究過萬曆寧夏之役的都知道,攻打寧夏城才是真正的開始。
曆史上的哱拜之亂前後半年時間就平定了,其中大部分時間都耗在了圍攻寧夏城。
之所以難打,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寧夏城高大堅固,又積蓄了很多糧草,防守硬件非常好。
第二是困守在城裡的叛軍,都是哱拜集團的核心力量,戰鬥力相當可以。
第三是寧夏城本身就靠近邊境,離城沒多遠就出邊牆。
因為哱拜之亂的緣故,邊界防線千瘡百孔,虜騎很容易突襲進來。
哱拜不停的勾引一些北虜部落來助戰,對攻城官軍背後形成了巨大威脅。
總而言之,收複了寧夏城之外的河西各堡後,暫時無力攻城的官軍隻能暫時休整,等待援軍。
監軍林泰來對總督葉夢熊商議說:“督府不妨回花馬池駐守,防範虜騎從花馬池突入後方,同時籌措糧餉。
而本監軍和李總兵駐紮在寧夏城外,繼續圍堵叛軍,但圍而不攻,以待強援。”
葉夢熊無語,從官職上來看,你林泰來的主業才是“糧餉官”吧?怎麼反而安排他這個討逆總督去後方籌措糧餉?
但是考慮到林泰來到西北後,那五戰五捷的實戰成績,硬氣不起來的葉總督為顧全大局,便答應了下來。
隨即林泰來趕緊又問道:“那麼督府你的上方劍能借給本監軍麼?”
“滾!不要得寸進尺!”葉總督斥道,真當他這總督是軟柿子麼?
此時寧夏城外的官軍人數兩萬餘,被分了兩大營。
林監軍和升為寧夏鎮副總兵的蕭如熏在東南麵,固原鎮副總兵李昫在西麵,嚴密監視叛軍動向。
在戰事暫時僵持時,援軍終於一個接一個的來了。
在曆史上,先後參戰寧夏的總兵級人物有七人之多,還一度出現了五大總兵同時攻城的奇觀,其中不乏名將人物。
這幫北地大軍頭,現在一個個的都要來找林監軍報道了。
最早趕過來的援軍,是兩個“原總兵官”。
一個是前前寧夏總兵牛秉忠,都退休好幾年了,這次倉促之間又被朝廷叫回來上陣了。
這是一員老將,號稱從軍以來親自斬敵首過百,絕對的狠角色,林泰來對此很敬重。
但是,現在寧夏前線緊缺缺的並不是將官,而是兵員。
一個退休老將帶著家丁匆忙趕來,不能說沒用,但是還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另一個“原總兵官”劉承嗣,那就更沒用了。
說起來劉承嗣和林泰來之間,雖然西北東南遠隔千山萬水,生平素未謀麵,但緣分不淺。
萬曆十六年時,劉承嗣還是甘肅鎮總兵,部下官軍受到林泰來揚州兵變的鼓舞,也持刀圍攻巡撫。
結果導致劉承嗣被罷了甘肅鎮總兵,調往臨洮當總兵。
然後大家都知道了,去年六月火落赤大舉侵犯臨洮,劉承嗣大敗,被罷了總兵官。
然後才有了鄭洛、林泰來被派往西北的事情,直到現在鄭洛還在臨洮一線守著。
如今劉承嗣被朝廷派到寧夏來,算是戴罪立功。但這樣一個“原總兵官”,又能有多大用?
來了還得分給兵力指揮,在林監軍眼裡還不如不來。
隨後終於來了點有用的援軍,另一個老將洮岷副總兵董一奎被任命為寧夏鎮總兵,從延綏鎮調了六七千兵帶過來。
抵達寧夏城前線的總兵官,增加到了五個。
堅守孤城後被提拔為寧夏鎮副總兵的蕭如熏,理論上是林泰來搶救下來的。
從固原鎮馳援反攻、收複失地的副總兵李昫,理論上是被林泰來指揮反攻的。
原總兵官牛秉忠、劉承嗣,林泰來沒在意。
從副總兵升為寧夏鎮總兵官的老資格武將董一奎,名義上的前線主將。
董總兵進場後,迅速與林監軍會麵。
林泰來仔細打量著年近六十的董一奎,在印象裡,這位老將後來也去了朝鮮。
具體打了什麼仗,林泰來已經不大記得清楚,隻記得董一奎差點被任命為與倭國談判的正使.
對了,董一奎也是將門出身,他們兄弟兩個都是總兵級人物。
此時董總兵有點不自在,怎麼感覺林監軍的眼神是在檢驗牲口?
林泰來回過神來後,笑道:“哈哈哈哈,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二十年前你官至總兵,被總督王崇古彈劾,差點下獄審問,然後降職為副總兵,是也不是?”
董一奎有點鬱悶的答道:“確有此事,虧得天子恩典,沒有被逮問。”
彆人王崇古是一代名帥,主導了隆慶和議的元老功臣,他能說什麼?
說自己當年不懂事,妨礙了王崇古和西商走私?
然後從方麵大總兵降為協守小副總兵,一降就是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