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秋見自己的觀點得到了認可,又向趙誌皋提議說:“聽說為了消解王山陰的鬥誌,趙前輩提議說讓王山陰舉薦一個閣臣。
如今不妨進一步擴大,奏請天子,讓離職的申吳門、王太倉兩位前輩也都各自舉薦一個閣臣。”
王象蒙疑惑的說:“這不合規矩吧?豈有閣臣舉薦閣臣的道理?”
選拔大學士的途徑,無非大臣廷推和天子欽點,哪有靠其他大學士推薦的說法?
周應秋有點不屑的說:“什麼規矩不規矩的?內閣本身就是不合規矩的存在,大明會典裡的內閣可沒有總攬朝政的製度。”
在周應秋心裡,王象蒙這種“豪門溫室花朵”總是有點迂腐,遠不如九元真仙和他周應秋這種起自寒微的人精明和靈活。
“妙哉!”趙首輔卻讚道:“此議可行!足以讓老夫應付當下了。”
作為一個剛當上首輔的人,內外不知有多少雙眼睛盯著,他的舉動具有很大的象征意義,會被人認為是代表他的“政見”。
上疏奏請讓三位前閣臣推薦新人,一是可以向皇帝展示,自己並無專權之心,二是向世人彰顯勝利者的大度和寬容。
哪怕是奏疏不被批準,那也無所謂,反正自己的態度已經表達出來了。
除此之外,讓申時行、王錫爵、王家屏三位前同僚推薦新人,也並不影響他身為首輔的權勢。
懂點大明政治規則的都知道,一名首輔的權勢大小從來不在於其他閣臣怎麼樣,而是在於該首輔對外朝的影響力。
想明白了其中道理後,眾人看向周應秋的眼神就有點意外,還有點複雜。
在眾人認知裡,周同誌是個隻會溜須拍馬、無腦吹捧林九元的角色。
其實可以理解,畢竟每個皇帝身邊都需要有寵臣。
但是沒想到,周應秋竟然還有這種洞見能力?難道周同誌“也”是個扮豬吃虎的人物?
此時周應秋迎著一道道異樣眼神,很誠懇的對眾人說:
“隻要發自內心的認真研究林九元言論,真正領會其中深意,然後闡發思路,就一定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再結合實際工作融會貫通,一切難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眾人:“.”
這味道就對了,老周還是那個老周。
臨近年終,朝廷公務逐漸減少,大事基本都是禮儀事務,比如冬至大朝、元旦大朝,還有祭天祭地祭祖宗等等事情。
但皇帝不朝、不郊、不祀,那就不算大事了,大臣們自己隨便搞搞就行了。
所以年底的真正大事就是一件,在封衙過年之前把內閣班補充完整了。
至於禮部尚書人選,快過年了還是多做點高興事,彆給人添堵了。
就這形勢,讓誰當禮部尚書估計都跟“抬棺上朝”的心情差不多。
首輔趙誌皋上疏,請前首輔、前次輔、前三輔各自推薦一個人入閣。
不管是不是真心吧,反正樹立起了寬容大度的忠厚長者形象。
不過這個提議,遭到了左都禦史陸光祖的激烈反對。
要是王家屏一個人推薦也就罷了,讓三個前大學士都推薦人,那是玩呢?
申時行和王錫爵推薦的人,就現在這狀況,到了內閣還不是聽趙誌皋的?
而且反對趙誌皋的奏疏,某種程度上也是打擊新首輔的威望,算是一舉多得。
陸光祖的理由也是硬邦邦,上疏道:“輔臣當廷推,不當內降,更不當由首輔次輔私相授受!”
就像周應秋所說的,內閣本身就是一個不合規矩的存在,所以關於如何選拔閣臣,同樣也沒有一定之規。
大明從來沒有明確條文,規定如何選拔大學士,反正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到底如何選拔閣臣,可能每次程序都不一樣,主要看各方的強弱程度。
嘉靖皇帝沒經過任何“程序”,親自把李春芳一路升到內閣,誰又能說什麼?
至於其他情況,有的時候就是吏部推舉,有的時候就是部院大臣廷推,有的時候詞臣自己內部推舉。
但是像趙首輔這次提議的,讓辭職閣臣推薦後任人選的情況,還是第一次,至少公開層麵上是第一次。
不過看了陸光祖的反對意見後,萬曆皇帝就批答說:“著部院大臣廷推二人。”
讓外朝廷推閣臣人選,這就相當於把兩根骨頭扔到了狗群裡。
大臣為了入閣而紛爭,就沒精力再鬨國本了。
這樣起碼能過一個安生年,年後又要舉辦新一科會試和殿試,那麼大概可以安生到四五月份。
至於另一個名額,萬曆皇帝還是打算讓王家屏推薦,畢竟王家屏是為了替自己背黑鍋才辭官。
所以“推薦新人”是王家屏該得的獎賞,不能讓功臣流血又流淚,而且還可以保證內閣至少能有一個人牽製趙誌皋。
考慮完這些,萬曆皇帝便感到,自家的帝王之術又提升了。
正所謂文行日新,每天進步一點點!
就是不知道廷推會推出個什麼結果,萬曆皇帝有種預感,估計要出大樂子。
若說起廷推,就要先看看參加廷推的部院大臣名單。
原本曆史上這一年,左都禦史是李世達,吏部尚書是陸光祖,戶部尚書是楊俊民,禮部尚書換了三個,兵部尚書石星,刑部尚書是孫丕揚,工部尚書是曾同亨。
絕大部分人不是清流勢力就是清流勢力的同盟,可謂星光熠熠,也可稱得上“眾正盈朝”,清流純度大概僅次於崇禎朝初期。
猛一看原本曆史上的這份名單,還以為是九元真仙的仇敵列表。
林泰來這些年一直所乾的事,其實就是從這夥人手裡搶位置——大概這就是這夥人成了林泰來敵人的最本質原因。
到目前為止,還算碩果累累,林泰來對自己的蝴蝶效應很滿意。
以一己之力將東林黨前身清流勢力壓製到隻有原本曆史上的三分之一,舍我其誰!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