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拓會的時空穿越者們,嚴密關注本方和大明接觸的全過程。——畢竟這是和大國打交道,作為“小”的一方,更受“利害”影響,要慎重再慎重。
很客觀的現實,在二十一世紀,跨國公司可以隨意無視小國抗議,但是對大國要有專門的“公關組”。當然,二十一世紀有人混淆這個概念,以“平等”“自由”的名義讓小國挑戰大國。甚至不惜以“軍事安全”的名義,要對大國采用先發策略來所謂維係自身安全。
東歐就體現了這種作為“小”對“大”的不慎重,肆意隨著內部情緒而走所造成的災難。
回到眼下,墾拓會專門的招待組,帶明廷使者先是乘坐巨大的蒸汽輪船對大員島進行了環島旅行。
這批官員在靠近海岸線時,看到了繁華的碼頭,不由感慨這是一個世外桃源。而墾拓會則是有意無意透露:這麼一塊好的土地,卻沒有功名秀才,委實可惜了。
文官微微一頓,領會到這是有“獻土”之意。
當然,那些錦衣衛們則是拿本子速記速寫的。
墾拓會早就意識到會有東廠蕃子們來記錄的,於是乎提前把地圖給他們,在地圖上顯示了雞籠區的農田和道路,以及各個路標節點上指示牌。
大明朝廷的欽差和錦衣衛們下了大輪船後,車站那邊蒸汽列車,如同大水缸一樣的蒸汽鍋爐正在被燒開,冒著噗通噗通的白氣流,管道上之間一個個壓力指示表搖擺著,一個個操控杆正在對蒸汽壓力進行調控,在車頭鍋爐煤礦燃燒時的提供滾滾動力下,這個一百石的黑鐵怪獸憑著蠻力向前衝
招待所人員對目瞪口呆的明使:此物雖然遠比馱馬要緩慢,但是可以拖曳萬鬥稻米。
這個蒸汽車走的並非鐵路,此時大員上鋼鐵產量還不足以鋪設鋼軌,且目前才幾十萬人,人口稀少,也沒法訓練出足夠的鐵路工人。
兩條軌道是“凸”起來的水泥軌,這種水泥軌用烤乾的木頭每隔五米打一個樁,在樁之間鋪設竹筋骨,然後附著上水泥沙石,在轉彎的地方輔貼磚體,來抗鐵輪磨損。水泥軌道寬達三十厘米。承載力足夠強。
墾拓會統計了各種方式,無論是修建硬化水泥道路,還是鋪設石子路和采用履帶,都不夠經濟。
眼下這輛八節車廂列車轟隆隆的開過來後,明使在車站看到奇特一幕。
那些穿著麻布的普通居民拎著大包小包登上了後麵經濟車廂,其中不乏扛著羊、豬,雞鴨的籠子。
明使想要多看一眼,但是已經被請到了頭等艙,這個單獨車廂有八個桌椅。
隨著貨車開動,沿途中看到了大片田野,相對江南地區的一塊塊田畝,這裡是整齊劃一的兩百步一大塊的田畝,這是方便土地管理的方案。
目前大員島上的土地還沒有進行商品買賣,完全是由公司和當地該墾拓區的民眾簽訂合約共同管理,即插秧,翻耕填土,收割,需要大型協作的工作由公司負責,按畝進行收費。至於日常打理則是交給民眾。
這是殖民體係的大種植園管理模式。
如果土地如同江南那樣被自然兼並,小農思想的地主們,幾年就會悄悄挪動界碑,分界線的水渠和田埂都會變得亂七八糟。
眼下大員島上農田的分界線是一棵棵樹,樹挪死。故目前保持著筆直的規劃,看起來相當賞心悅目。
可在明使眼裡,表情卻越來越震撼,如此井田製,代表著官府一樣的田畝管理。
一位跟著來的舉人拱手對上官低語道:這不是一般海商了,而是耕戰製的勢力。比起倭寇的幾艘海船的襲擾,這裡有聚集出數萬戰兵的能力。
言下之意,朝廷對此要慎重,如果弄不好,就是比蒙古韃靼還要麻煩。
…對海盜文明能聽得懂的,隻有堅船重炮,但對農耕文明能聽得懂的,是井田製…
車輛來到了雞籠城,這座城裡散發著一股焦煤味道。
相對於外麵井田田畝,這次才是真正核心。集合煉鋼,製氨,三酸兩堿,機械生產的重工業化城市。
設計上相當緊湊,很多化工生產在產生廢熱氨氣轉為硝酸)的同時,也會產生廢渣廢水,讓每一分燃燒的煤礦儘可能產生更高效益的產值,並不僅僅是某一個生產線條先進,而是一整套設施如同人體一樣串聯出來,廢熱都會被再利用,送入工廠蒸汽鍋爐中進行再生產。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純白的農業國一開始是沒有這樣的設計能力,以及工廠管理能力。所以一切,都得照抄現有工業國城市的城市劃區,物流轉運、人事管理。
雞籠城是墾拓會超時空隊員們最集中的地方,因為外麵農田田畝管理,商道運行,乃至軍隊都可以找到大明本土人才來替代,唯獨這工業化,沒個十幾年的教育相關人才鏈條養不成。
此行到了工業城中,自然是要給明庭使者們了解他們最關心的兩種東西,火槍,兵甲。
在鎧甲工廠,平時生產線是封存的,每個月周一時候才開,工廠工人平時都是在其他五金車間生產螺絲釘,鐵皮箍等目前商業緊缺的零部件。而現在,明使節來了,則是開始進行一次生產。
在023號廠房內,當所有工種成員呈隊列進入各個工位,立正站好後,有小組組長報數“各就各位”“檢查完畢”“一切正常”後,機器開始運轉起來。
一開始明廷的人看到了所有工人小步快跑,報數一本正經的樣子,撇了撇嘴,這是農業思維人對工業狀態下居民一板一眼的樣子的不理解。
但是隨著一圈圈鐵皮被直接鍛打,以及最後火槍上防塵套螺絲固定,每個人不用挪步,隻要做好手頭上的定式的事情時候,他們不禁色變了。
當每隔一炷香,三套鎧甲從生產線中下來,等到太陽從早上落到了下午三點,在生產車間中後方“衣服掛架”陣列上,成排衣甲貼上了尺碼後。如同兵馬俑一樣呈現軍陣排列,這批桐油味甲陣,散發出駭人之勢。
身著錦袍的明使勳貴們忍不住走到了甲陣上,不到一個時辰的功夫,上百具盔甲雛形完成,剩下的就是甲片零件安裝固定的工作,按照每天上午生產一個半時辰,下午生產兩個時辰的情況,這個工廠三百多人的產能就碾壓京城數萬匠戶數個月用小錘子,小爐子鍛打的產量。
工業化效率的衝擊,是讓這條時間線上明人們思維宕機。
…這個“私鑄甲胄”的罪名,現在該不該問了?…
隨後就是槍械廠,一根根鋥亮的鋼管在鑽機下鑽出來,而積累的鋼管被工人和其他零件嵌合,插入螺絲固定。
這一批火槍生產出來後,則是要進入質檢步驟,由幾位士兵隨機抽選,隨後質檢員的是扛著這些還熱乎的槍進入靶場射擊,轉輪火銃六次連發槍聲讓第一次見到這武器的文人聽到槍聲時,心跳跟著槍聲連發的劇跳。
在場地上,測試員,一輪轉輪齊射,後續拿著耳勺一樣的小勾清理左輪內嵌入槍膛的紙殼。然後再塞入子彈,總體來說火力不錯。
在射擊完畢後,檢測員回報:“這一批次槍械抽檢二十支,合格二十。”
如此連續的多發火槍,再一次沉默明使,沒等他們說,墾拓會穿越組,將這些槍械呈上來給明使們觀看。
明使中,文官端詳著手中槍械,對轉滾結構非常新奇。
當然,更先進的槍械還沒有展示,轉輪在氣密性方麵的劣勢,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定裝子彈時代,射程和精準度才是核心競爭力。
栓動步槍已經預備產出了,隻是因為現在還沒有找到穩定的銅礦,彈藥方麵仍然不淘汰紙殼彈頭。
明使確定:京城匠作做不出來這樣槍械。當然更彆提手工藝品難以把持品控,這個好歹是天天用遊標卡尺保證標準化生產的產品,而硬紙殼彈的重量誤差也都不超過十分之一克。
…太平洋公司沒有把大明視作為敵人,不過是想要轉移中央王朝多餘人口…
武備觀察結束後,墾拓會和大明重新回到了談判桌上。
然而此時,雙方有些無言,私造鎧甲,囤田建城,這一條條按照大明律都是屬於造反。而就算是剿不了,也要來一輪新的片舢不得下海的封鎖,但是這樣的話,明江南就要再經曆一波倭患了。
當然,墾拓隊這裡沒有倭人,作為一個走資本道路的勢力,軍隊是高度民族主義。
並且東亞這塊漢人數量足夠多,就算是民族主義產生排外,那仍然是大流。
大明使節團能看到整個工業區周圍有八個農業鎮,其中最大的一個鎮子有三千戶,僅算這城鎮,按照三戶抽取一丁的數量,進行十日一操練的訓練,很快就拿出了上千名拿槍的。
注:這不是脫產士兵,古代十戶一丁,那是要長期在外作戰的士兵,而且交通不便,一旦征召入營就是不能放歸。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那不是玩笑。